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Genome Biology》:上海交大参与发表强迫症研究成果

2014.3.26

  报道: 在2014年3月份的《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The 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麻省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研究结构的研究人员,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强迫症犬模型中测定了强迫症相关的基因区域,在进化保守位点上发现了119个变异,对强迫症犬具有特异性。在高强迫症风险的犬类品种中,这些变异更加的常见。研究表明,犬类品种的有限多样性,可有助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基因,这种复杂精神疾病的功能性变异和调控通路,在犬类和人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度。本文第一作者为哈佛- 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唐儒奇(Ruqi Tang)。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亦译沉溺,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为焦虑症的一种。患者总是被入侵式的思维所困扰,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行为,使到患者感到不安、恐慌或者担忧等等,从而进行某种重复行为,致使舒缓其此种压迫感受。患者的自知力完好,对于症状了解,然而无法摆脱强迫行为。

  双生子研究表明,OCD是可遗传的,早发性OCD具有大约45%至65%的遗传影响,但是其潜在的遗传学比较复杂。超过80个OCD候选基因研究和最近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可重复关联。在OCD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最密切相关的基因,可参与破坏谷氨酸能神经传递和疾病发病机理中的信号传导。

  有研究证明,人工小鼠模型可更有效地阐明OCD类似行为的根本神经通路,如小鼠实验显示神经回路与OCD有关。 Sapap3基因可编码谷氨酸能突触中发现的支架蛋白,缺乏Sapap3基因的小鼠,表现出过度修饰和焦虑增加,经过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这种药物经常用来治疗强迫症患者。受Sapap3突变影响的眼窝前额皮质区域,在光电子遗传学刺激后,逆转了有缺损的神经活性,并抑制了强迫行为。DLGAP3(人类SAPAP3 基因)的外显子测序,在OCD和拔毛发症患者中,揭示出过多的稀有非同义变异。

  OCD犬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犬模型,在遗传上,它比诱导的动物模型更加复杂。强迫症犬和强迫症患者在表型上具有惊人的相似度。强迫症犬表现为正常犬行为的重复,如修饰(舔皮炎)、掠夺行为(咬尾巴)等。正如在人类患者中一样,约50%的狗会对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或氯丙咪嗪治疗产生反应。特定品种的狗(遗传隔离种群)具有更高的OCD频率,包括杜宾犬、斗牛犬和德国牧羊犬。特定品种狗的这种高发病率和相当有限的遗传多样性表明,与人类OCD相比,这些犬类种群中的OCD可能不那么复杂,因此可促进相关变异的遗传图谱和功能检测。

  在先前的一项犬强迫症GWAS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CDH2——参与突触可塑性的一个神经钙粘素基因,与杜宾犬的强迫症有关。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更加强大的算法MAGIC,重新分析此前这项研究中的数据,以发现新的OCD相关区域。

  简单的说,MAGIC(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for Genotype Intensity Clustering),即基因型强度聚类的多维分析,并没有利用先前的信息做出基因型要求,也就是说,聚类群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相反,它在每个芯片单独执行数据的分位数标准化,随后根据逐个SNP,对所有芯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熟练地汇总原始数据。

  利用NimbleGen Sequence Capture 385 K Array序列捕获芯片,研究人员对16份样本分别进行了基因区域的标注和靶定,然后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 II平台,测定了候选区域上的顶部区域,总长5.8Mb,发现四个与突触功能相关的基因,富含在特定变异:神经元钙粘素(CDH2)、连环蛋白 α2(CTNNA2)、Ataxin 1蛋白(ATXN1)和血浆谷氨酸羧肽酶(PGCP)。

  此外,研究表明,钙粘素基因CDH2和桥粒胶蛋白3(DSC3)之间的两个基因间突变,可破坏一种非编码调控元件,改变人类神经母细胞系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牵连到OCD中的异常突触形成和可塑性,并指出扰乱神经钙粘素基因的表达,可能是一个原因。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