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土壤修复企业技术储备是发展关键

2016.7.26

  “土壤修复市场‘蛋糕’很大,但是能‘切下来’的并不多。虽然目前我国从事环境修复的企业已经达到1000多家,但是真正做过项目、有业绩的企业并不多。这一市场的培育还需要过程。”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鼎实“)总工程师刘爽日前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专委会区域沙龙(第三期)上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对土壤修复的日益重视和“土十条”等相关政策出台,不少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都看好这一市场。但是,企业如何积累技术?如何从工程实践中积累经验?还有哪些相关配套措施急需完善?在此次沙龙上,与会者一致表示,土壤修复除了需要相应标准,企业还希望能出台相应的监管规范和工程施工规范,同时,在技术储备上,要注重自身研发,一些技术和设备急需本土化。

  技术、技术,还是技术

  技术引进由于本土化不够,时常出现水土不服,难以满足国内土壤修复需求;单一的修复技术将向多元化的技术发展,修复模式将从土壤和地下水分开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

  如何让企业能在业内立于不败之地,得到良好发展一直是企业经营者关注的问题。

  据了解,在2007年~2014年,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的数量明显提高,其中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的修复项目占到50%。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场地修复已经形成四大主流技术,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化稳定化、化学氧化、热脱附技术。有机污染物修复技术则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置、化学氧化、热解吸技术、气相抽提技术。

  由于我国土壤修复工作起步较晚,上述技术主要是依赖国外引进。但是由于本土化不够,国外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时常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难以满足国内土壤修复需求。

  “现在国内没有哪家企业能说所应用的技术都是企业自己研发的。”业内人士表示,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上还严重依赖国外。但土壤污染的治理和土壤修复是地域性非常明显的领域,南方的土壤治理方法到了北方就不适用,因此,国外技术的本土化非常关键。“正因如此,国外的许多环保巨头到我国开拓土壤修复市场时,大部分都选择了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

  对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表示,我国仅南北地域的季节差异就会对修复技术应用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南北方土壤条件存在差异,南方土壤pH值是5.0~6.0,北方则是8.5~9.5,在pH值为8.5~9.5的土壤中,铅和锌等元素几乎全部钝化,土壤中含量微乎其微,但是植物中这些重金属元素仍然超标。因此,如此多的差异就要求技术应用要因地制宜。

  同时,企业代表也就未来技术发展做出预测和展望。“单一技术向集成技术发展,修复模式开始多元化。”刘爽表示,2007年,北京红狮涂料厂污染地块修复采用的是填埋和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而在2011年北京化工二厂的土壤修复中,主要采用常温解吸和水泥窑协同处置;2013年北京焦化厂修复项目则采用低温热脱附和高温热脱附设备。而去年的浙江宁波农药厂项目,已经开始采用原位热解吸、异位间接热解吸、原位化学氧化等多种技术。

  刘爽还强调,除了技术复合化,修复模式将从土壤和地下水分开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比如北京化工二厂项目是土壤和地下水是分开治理,而到北京焦化厂项目时,已经采用“土水”共同治理的模式。

  此外,企业在涉及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中,还需要开发简单易用、便于操作的施工模式和设备。“比如,作为大规模土壤修复应用的常温热解吸大棚,不仅可以让土壤封闭其中,不产生二次污染,还可以通过加热将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这种大棚可以企业自己使用,还可以用于租赁,既增加使用面积,又方便机械设备运行。日处理能力达到2000立方米。底部宽3米,上部宽两米,高1.4米,污染土壤堆成条垛状,上面翻抛机可以进行翻抛。”她说。

  由于国外修复设备价格高、维修不便、更换零部件周期太长,常常延误工期。而国内设备不成熟、模块化和可移动性比较低,难以满足修复工程需要。所以也有业内人士建议,目前场地修复技术和设备有待本土化和成熟化,可以由修复企业联合设备制造厂家生产专业设备填补市场空白。

  研发是性价比很高的经营策略

  研发思路强调针对性,首先对技术问题进行分类,确定切入点,接着对研发问题进行深化,形成ZL池,最终进行成果转化

  “国内在土壤修复上追求短平快,在理念方面就与国外有很大差距。目前国外的主流修复技术是以生态修复为主,而国内却是以‘挖、填、烧’为主。” 江苏盖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程功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一直在力推原位修复的技术工艺。

  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已经就相关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本土化应用。“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在市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要牢固树立并贯彻‘用小钱做大事’的理念。”程功弼这样说。他认为,研发投入是最明显的低投入高产出,是性价比很高的经营策略。“我们的研发思路也非常清晰,就是要将成熟的产品推向应用市场,强调技术研发的针对性。”他说。

  他表示,同质化的竞争没有出路,即使有些思路或者产品要借鉴国外经验,但是企业最终还是要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技术的道路。

  程功弼举例说,具体实施主要分两阶段,分别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在研发阶段,企业与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客户进行交流后,会发现技术的症结所在。之后企业内部会成立专门的研发课题组。首先对技术问题进行分类,比如研究型问题或应用型问题,然后确定以工艺还是设备还是产品作为切入点,接着开始对研发问题进行深化,包括实验室的小试、场地的中试、设备的测试、样品的分析、工艺的验证等。最后的成果可能是形成有关产品的ZL池、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或者是详细技术工艺路线,而后进行成果转化。

  此外,环境修复企业的人才培养也很重要。“因为土壤修复行业是比较看重技术积累的,目前国内各大龙头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基本都是海外归国人员,有相关行业从业背景。国内目前人才梯队建设较差,很多项目经理没有现场经验,对于修复项目的实施就会在无形中增加很多难度和不确定因素。”程功弼如是说。

  相关报道

  案例不少 规范不足

  需要制定污染土壤修复全过程施工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蕊 报道 “欧美国家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这项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并且形成了完善的技术标准、规范、行业政策和法规。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完善。”业内人士表示,对比国外,我国土壤修复起步较晚。

  “以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为例,在清挖、运输、储存、修复、工程验收整个过程中,还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制定污染土壤修复全过程施工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技术要求。”中科鼎实总工程师刘爽表示,这是我们施工企业急需的。目前,公司都是在大小案例中自行总结。

  这些呼声也得到了其他企业负责人的认同。江苏盖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程功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土壤修复领域中的很多理念、技术、法规等都还未完善。“尤其在工业场地修复中,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或者土地所有者希望短期内快速、低成本地修复污染场地,然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同时,有关部门也缺乏相关的法规、标准和导则来指导相关工作,或者相关的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他说。

  同时,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场地修复中仅关注目标污染物的二次污染还不够,判定二次污染、污染监测的频次、评估方式,都有待进一步确认。“很多化学修复技术的应用会产生二次污染,而采用物理修复土壤时,又会产生气味扰民问题,这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