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希望产生本土诺奖得主

2008.3.13

400_200803130942431.jpg

3月11日,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做客“新浪嘉宾访谈”,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欢迎您光临新浪直播间,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
 
顾秉林:新浪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新浪,来和大家在一起对话,我希望能够回答大家所关心的一些问题。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在留言板中提的问题,顾秉林你好,不知道您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什么样的提案,或者建议?
 
顾秉林:我今天向政协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国加强基础研究的问题。因为对中国人一直有一个梦,就是希望在我们本土能够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如何能够圆好这样一个梦?作为大学校长我也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曾经仔细地分析了国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产生的背景,产生的环境,和在哪些领域产生的可能性。比如我们发现从1901年到2001年这100年间获得诺贝尔奖,这里主要是指物理奖、化学奖、生命科学和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在那几个奖项当中我们发现7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出自于大学。这就给我们一个思考,美国它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机构,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四分之三产生于大学?我们就仔细地分析了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对于产生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我们当时分析有三种原因,第一,大学是一个追求学术,创新知识这样一个机构,所以它较少功利,这样对研究者来讲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第二点,在大学里头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和意气风发的学生他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容易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第三点,就是大学里往往都是多学科的组成,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可以碰撞出很多很多新的思想。
 
这样三条是其他机构很难比拟的。话说回来,我们国家怎么能够营造这样一个氛围?能够尽快的产生诺贝尔奖呢?我认为其实什么时候产生诺贝尔奖,这件事情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起就必须营造一个能够产生诺贝尔奖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给高等教育的科研体制改革提供指导,第二,大学自身要进行改革,教育方面的改革,科研体制方面的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研究者要潜下心来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国家政府和大学营造氛围,研究者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当中进行工作,做基础研究,较少有后顾之忧,这样的话在不远的将来我想我们国家的大学,也能够产生一批学术大师和一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主持人:为了达到那个目标,我们从现在就要开始努力。您觉得您提的这三方面,我们距离理想的状态还有多远?咱先从微观上说,学校的环境?
 
顾秉林:我们国家相对来说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给学校很大的支持,但是应该说总体来讲投入是不足的。我们分析了国外大学成长的历史,它也不完全都靠国家投入,它是国家、社会、包括各种各样的企业一些赞助,包括校友的赞助,它是一种国家、社会、地方共同来支持大学,来搞研究。所以说我们应当加大对大学这方面的投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个事情我觉得我们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我们国家高教法很早就说,到2000年争取对于教育的投入能够达到4%,实际上据我所知,现在仅仅将近3%,还不到4%,这也表明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再有对科研的投入,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相对来说弱一些,因为我们科研包括很多方面,我们对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对所占的比重小一些,我们这个比例应该说当时还没有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比例大。
 
对于学校来讲,我觉得差距就更大了,学校它这个科研体制如何适应两类研究工作的需要?一类是自由探索式的,根据大家的兴趣从事研究工作,这方面它主要是以教授或者几个人,他们一个小组来进行研究。还有一部分工作,实际上是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很多人构成的一个团队进行研究工作,而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都缺乏很好的运行体制,包括我们的评价指标。我们评价指标往往是一年一评价,过分功利,实际上有一些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可能就需要更长一段时间,所以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科研性质,不同人的发展阶段,要给予不同的评价体系,这是我们跟国外有很大差距的。
 
第三个差距我就谈到教授本身,现在社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已经影响到一些学校,很多人都希望很快出成果,实际上一般说来,像清华大学这两个科技一等奖都是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艰苦的努力,一直坚持在这个方向做,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
 
主持人:我们看到一位网友的问题,清华大学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氛围您觉得是怎样的?
 
顾秉林:我们希望能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就是能够尊重个性的,使得他们能够潜心进行做学问的这样一个氛围,这就允许他们可能失败,可能走弯路,也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
 
主持人:我们在现在的教学科研方面有很多的成果,有很多人才,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说大家经常提出的学术造假的问题,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什么看法?我们清华大学对于规避学术造假有什么举措?
 
顾秉林:这件事情您说的非常对,学术造假我们一般称为学术不端行为,这就包括学术造假,还有一些可能没造假,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这一类问题我们学校有一些严格的规定,校委会通过了至少三个文件,关于如何处理学术不端行为,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我们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下面有一个学术道德委员会,处理各方面大家提出异议的事情,学术争议的事情,学术造假的事情,都是由这样一个学术道德委员会来处理的。
 
主持人:就是师德或者研究的品德方面还是有一个规范。
 
顾秉林:实际上我们学校在十几年前就对教师师德做了明确的规定,那是我们学校的工会组织做的,我们每年开工会的时候都表彰师德先进分子,在教师当中有很大的影响。最近几年,就是刚才您说的,我们着重抓了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涉及到学术造假行为,刘辉这是一个案例,在这之后像刘辉那么严重的在我印象当中还没有发现,但是有一些在学位、学历,在简历当中有一些问题的我们也都做了及时的批评。
 
网友:现在有很多本科毕业之后就准备考研的学生,清华大学是我们的首选之一,但是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当中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在读的研究生为自己的导师打工。
 
主持人:这样的情况您是否了解到?您怎么看?
 
顾秉林:国外这些年来,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以后,发现他们的学生称他们的导师都是称“老板”,实际上我认为是一种戏称,但是它也包含了一层意思,就是说学生和他的导师之间,他们是有一些经济上的联系。因为在国外研究生要想学习,他的生活费用是由导师的科研经费支付的,研究生的生活费用和一些学习费用是由导师支付的,所以他们从这种关系上出发,就把导师称作“老板”。但实际上在美国师生之间他们也有很多明确的规定,清华大学在这件事情上一直非常注重融洽、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每年我们清华大学新的导师上岗,我们都有一个新导师的培训,就是谈如何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每年都印一份大约有200多页的如何做好导师,把国外世界各国的好大学一些好的案例都印成一本书给我们这些导师。
 
主持人:这个挺好,因为光定规则不鲜活,讲例子最有用。
 
顾秉林:我们每年都搜集这样的例子给大家发下去。还有一个也很好,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就是评良师益友,每年我们都组织这样的评良师益友这样的评选活动,每年都有五个到十个左右的导师可能当选。在这种推动下,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非常融洽。
 
我是博士生导师,第一,在学生刚刚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时候,作为一个导师主要是指导;第二,在研究生学习一段时间,他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以后,作为一个导师要对他进行引导,他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应该可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是和导师可以进行共同的合作研究。所以他是指导,引导和共同的合作研究。
 
国外对导师这个词儿也有很多不同的英语,比如说顾问,比如指导,比如精神支柱,也有现在我们传统中国美德的导师就是师父。所以我想刚才你说的是不是有些导师对学生特别不好,把学生当劳动力,这种情况也是个别的,一定要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真正和学生心交心,这样才能把工作搞好。你谈的问题是应当值得我们警惕的,也值得所有的导师认真地借鉴。
 
主持人:就是老师这两个字,或者说师父这两个字,其实是非常重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顾秉林:是这样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线相当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大家特别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清华园学习,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顾秉林:我也非常感谢他们把最好的学生送到清华来读书。
 
主持人:咱就得说高考了。明年清华大学的招生有什么样的变化没有?
 
顾秉林:实际上从规模上来讲,清华这五年来我们的规模一直是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我们本科生每年大概是招3300名左右,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本科生的总数在13000,研究生比本科生略微多一点,大概17000多人。我们在继续全国统一招收的基础上,适度地加大了自主招生的力度。因为全国统一高考主要是一个智力水平的检验,但是一个人的全面成长不仅仅包括智力方面的,也包括比如说心理素质,比如说团队精神,比如说创新精神,比如说领导的潜质等等,这些在高考当中我们很难看到的。
 
所以作为全国统一高考的一个补充,我们适度的加大了自主招生的比例,就是有一个奇才,有这些特殊本事的,我们都给予一定的,有的是保送生,有的是所谓降分自主招生。但是我们也能清醒地看到这还是一个实验过程,不能够把它强调的太过分,我曾经说过,我们这个自主招生要公开、公正、透明,要做到老百姓感到满意。
 
实际上什么时候完全大学都可以自主招生了,我也曾经考虑过,有几个事情必须得达到,第一,像清华这样的学校不是就这么两、三个,而是有上百个,都跟清华一样水平的学校,但现在不一样,优质资源很有限,这是第一,就是优质资源要更多。
 
第二,毛入学率应当更高,现在我们毛入学率23%,如果是毛入学率更高的话,比如说我们想上大学的人都能够上不同层次的大学,这个我估计人们也不会只走这一个桥。
 
第三,就是社会风气非常好,那种走后门,那种潜规则,都被抛弃。
 
网友:顾秉林您好,08年清华自主招生的比例有多少?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机会?
 
顾秉林:我们每年都在适度的增加一些自主招生,但是这个比例我们没有确定。因为每次来自主招生的人,他们的水平怎么样,达没达到我们的要求,如果达到的更多一些,我们可能就招的多一些,如果达到的很少,我们就招很少。我们自主招生推荐也是很讲究的,我们既有重点中学的一些推荐,也还有一些自荐。
 
主持人:我看到一条信息,今年咱们清华的自主招生有四方面变化,其中一方面是增加了笔试的考试科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有的能力很强的学生可能在笔答方面有些问题,这个怎么解决?
 
顾秉林:实际上增加笔试这个坎儿不是挡能力很强的人,我们主要挡在某一方面有特长,但是其他方面太差的,如果其他方面太差,不协调,他来了以后跟不上。这个考试到底笔试和面试,到底比重是多少?我们也正在摸索阶段。
 
主持人:另外说到招生政策,大家非常关心,比如说大家知道今年的高招政策采取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这好像不是今年才开始有的一个状况,是不是?
 
顾秉林:好像今年比较明确地说出来了。
 
网友:我觉得平行志愿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对于清华招生肯定也有所影响吧?尤其想考清华的学生可能因此会受到一些影响。
 
主持人:您怎么看?
 
顾秉林:我知道这件事情争议很大,很多校长反对,我个人坚决支持这种办法。它跟以前的素质教育这方面没什么变化,它变化的是什么?变化的是过去他想第一志愿报清华,但是由于差1分、2分,没有被清华录取,过去不是平行招生,他就是一落千丈,念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都很难,现在平行招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可以大胆地报清华,他要没有被清华录取,并不受第一志愿没被录取这样的一个冷酷的现实,他可以重新进行选择。实际上这种改革对考生有利,免除他后顾之忧。
 
主持人:其他学校的一些校长的反对意见您觉得有道理吗?
 
顾秉林:其他学校你看他从哪个角度出发,如果说从为考生着想出发,我认为不该那么强烈的反对。
 
主持人:可能是出于更多从自身学校的角度考虑。
 
顾秉林:实际上一个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要靠自身的努力,比如说他发展某些特殊的学科,特殊的方向来吸引学生,做的更好吸引学生,而不能够以牺牲学生为代价来招生。
 
主持人:另外说到平行志愿,我们有一位网友说了。
 
网友:我儿子一心想上清华,他的模拟考试每次都640分左右,而且有少数民族的10分加分,请问这10分对专业会不会有影响?
 
顾秉林:我非常感谢这位家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孩子送到清华来。至于刚才你谈的那些具体问题,我觉得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实际上像640分,我也不清楚这个网友是哪个地区的,每年各地区的招生是相对值,不是去年650分,今年就一定650分,因为每年考题也不一样,学生人数也不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情况而已,这是一个。
 
第二个,像他这种情况跟平行不平行招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640分,如果加试分650分,如果正好清华在这个地区招生,最低分数线是645分,那他就可以进来了,他如果最低分数线是651分,那他就进不来。至于他到了清华以后分专业,清华根据每个进到清华人他们报考的第一专业来进行挑选,挑选完以后就放到第二志愿、第三志愿,都是可以的。
 
主持人:您说到这个问题,又引发了我们另外一个问题的点,很有意思的点,北京的学生他的分数线比很多省份低一点,直辖市是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北京借读,要回到自己的省,比如浙江省,我可能要比北京的学生高出100分才有可能上得了清华大学,您对这样的情况,您认为我们调整和改观的可能性有多大?
 
顾秉林:很多人把这个作为教育不公表现的一个例子,我从某种意义上也觉得确实我们现在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关键是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有的人说全国统一一个分数线,这就有几个前提,比如说必须是统一的一部分人在批判卷子,因为他们批改的过程当中可能掌握的尺度不一样。所以你要全国统一的分数线的话,就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批改地方,现在考题都不统一。
 
实际上全国统一分数线对我们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我们在教育当中还是应当给一些文化不发达地区倾斜。至于你说的我们是不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呢?实际上我们也在力争做的更加合理一些,以清华大学为例,我们给各个省市的名额,第一是跟他的历史有关的,就是以前那几年你是怎么样的,有时候也做一些变化进行调整。但这个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大家也还是不满意,确实我们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再有,每年各个省市考到清华来的,报名的情况也不一样,我们有时候也适当地在一些非常热的省份适当增加一些名额。这件事情有缺陷,但是我们在不断地改进。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扩招的问题,清华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中也有增加,增加的幅度是多少,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学校是大起的状况,突然的扩招引起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和批评,清华情况如何?
 
顾秉林:清华是这样,我们本科生的教育基本上没有扩,我上学的时候,我是文化大革命前上学的,当时我们清华的本科生人数是11000人,我上学的时候到现在已经快40多年了,我们本科生人数现在是13000人,这三、四十年当中我们本科生也就是增长了一、两千人,所以本科生我们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我们变化的地方是研究生部分,以前我们研究生非常少,后来我们国家有了学历学位制度以后,清华确定我们的方针是着重提高,在提高当中发展,增加了研究生的规模,是一个新的学位培养,所以增加的比较多一些,现在研究生已经超过本科生了。
 
主持人:我理解的是起码以年为单位的基础上,2008年、2009年、2010年不会有太大的浮动,这方面的招生。
 
顾秉林:对,教育最怕大起大落,它要稳步的发展。
 
主持人:所以基于这个考虑,清华不会猛的增加招生名额?
 
顾秉林:不会的,我们要在某一个地方增加,哪怕是三十个人,我们都要开会讨论的,都要得到学术委员会的批准的,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
 
主持人:说到这儿,基本上是最后一个问题了,一个网友的建议,他说清华的技术,清华学生的专业素质那是顶呱呱的,顾委员,是不是你们在学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也下了大功夫?去培养他们为民族、为国家服务的意识?
 
顾秉林:这是我们的第一责任,清华特别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九十年代又提出我的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主题教育。现在就业问题不是双向选择嘛,我们发现双向选择有一个引导问题,所以近五年来我们加强了社会责任的一些教育,使得我们现在参加就业的学生当中,50%以上的人到了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去工作,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社会责任的问题,实际上清华一直把自己看成是社会中的一部分,而且要为社会做出更大的服务。像我们搞远程的扶贫网站,我们现在已经在全国贫困县当中有160多个远程教育的网站,来进行扶贫教育的工作,这个按理来说不见得是一个顶尖大学的事情,但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社会责任。同时我们跟各个省市也都签署协议,来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这几届国家领导人当中,很多人都毕业于清华,为什么?就是在学校里除了进行业务的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有伟大的抱负,为建一个创新型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这是我们做教育的最根本的一点。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能挤出时间来,跟我们网友沟通他们所关心的合题。
 
顾秉林:我也谢谢网友们,以后我们可以有时间再进一步探讨一些问题。
 
主持人:我忽然想起当初在清华经常看到的校训。
 
顾秉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主持人:这八个字对所有想为中国的自强,国家的发展而奋斗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都应该记在心里,谢谢顾校长,谢谢您,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这次互动就到这儿,再次感谢顾校长。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