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全国生物医药色谱会大会报告(一)

2012.4.23

  2012年4月21-22日,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在美丽的山城重庆成功召开。大会设立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其中大会报告16个、分会报告90个、征集墙报论文100篇。大会报告内容广泛,涉及色谱及色谱分离材料最新技术进展、烟草特有亚硝胺分析、生物标志物及毒剂溯源检测、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新药领域的最新色谱技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环境分析检测荧光免疫芯片技术、代谢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新型化学污染物分析等。以下是精彩的大会报告报道。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

  首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奎院士上台作特邀报告,题为《色谱进展》。

  色谱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环境、制药、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样品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色谱技术也随之得到发展和完善。张院士在报告中重点介绍2011年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在高效富集分离材料、微尺度分离分析技术、多维色谱与联用技术、创新仪器与装置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

  高效分离富集新材料

  基于“巯基-烯基”点击化学方法研制了两性离子色谱固定相。此类反应既具有高选择性,高转化率等优点,又不需要加入铜离子催化剂,避免了重金属离子在固定相表面的残留。制备的新型两性离子亲水作用色谱固定相,其正负电荷平行于固定相表面分布,具有优异的亲水特性和很高的分离效率。

  针对目标蛋白质的选择性富集,研制了金属螯合辅助的蛋白质表面印迹材料。该材料对模板蛋白质不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识别,而且在5分钟内可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为20mg/g。有望用于复杂体系中高丰度蛋白质的选择性去除和低丰度蛋白质的选择性富集。

  中心还合成了以氨基磁球为基质,三磷酸腺苷二钠为配基的新型固载金属亲和色谱材料,以及以葡萄糖为模板剂的等级孔含钛磷酸铝5型分子筛,实现了磷酸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将氧化锆均匀包覆在介孔硅胶微球的表面,制备了具有有序介孔孔道的氧化锆微球材料,可以在亲水模式下实现糖肽的选择性富集。

  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

  以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材料作为基质,制备了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纳升级亲和富集整体柱,并将其应用于人血清中凝血酶的选择性富集检测。该整体柱对核酸适配体的键合容量可达到576 pmol/μL,紫外检测限可达到3.4 nM。

  通过硅氧烷缩聚及其硅氧烷上的双键与单(6A-N-烯丙基胺化-6A-去氧)苯基甲酸酯化β-环糊精原位聚合反应,采用“一锅法”制备了全苯基甲酸酯化β-环糊精-硅胶杂化整体柱,并用于基于毛细管液相色谱的手性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其结合的环糊精量比柱后衍生法高2.9倍,13种手性化合物在该柱上得到的拆分。

  构建了亲水作用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固定化糖苷酶反应器的集成化微纳升级糖蛋白组样品预处理装置。与传统方法相比,此集成化预处理装置对糖蛋白质组分析具有更好的重现性、更高的灵敏度及更快的分析速度。发展了新型的基于非糖肽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解决了高通量糖基化蛋白定量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题,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肝癌临床诊断标志物的初步筛选中,所得到的结果与基于抗体的ELISA方法一致。

  创新仪器与装置

  中心研制出一种对胺类化合物敏感的表面热离子化检测器,对叔胺的最小检出量达到10-15 g/s,对其它烃类、酮类等物质的响应比有机胺低5~7个数量级。该检测器可用于有机胺类和肼类化合物的检测;既可以与毛细管和填充柱气相色谱等系统联用,也可以作为传感器单独使用。发展了多种检测植物中痕量植物激素—赤霉素的分析方法。

  采用中空纤维液-液-液微萃取的方法对植物中的赤霉素进行提取、富集,富集倍数可达300倍以上;提取液可直接采用HPLC-MS/MS进行检测,检测限可达0.1 pg/mL。发展了光化学比色阵列传感器用于水中有毒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及有毒阴离子的快速检测新方法。将富集概念引入液相比色传感器系统,应用于水中多种痕量重金属离子污染物的快速检测,采用膜过滤的方式对低至ppb级的八种重金属离子污染物进行了有效区分和测定。

  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将上述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置,应用于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中医学和天然产物等领域复杂体系的高效分离和高灵敏度分析,切实解决了实际问题,推动了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庄乾坤教授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庄乾坤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分析化学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中国的学科发展态势进行了评估,系列研究报告将陆续公布出来。刚刚公布的“化学十年:中国与世界”就是其系列报告之一,庄教授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其中有关分析化学学科的评估报告。主要有如下四点:

  (1) 2001-2010年分析化学领域的论文规模发展平稳,论文TOP10国家的格局整体稳定:作为化学科学的传统学科,本领域的论文产出呈现平稳的缓慢发展特征。2010年SCI论文总量达到1.8万篇,相比10年前的2001年的1.4万篇有4000篇的增幅,年均增长率为2.8%。与其他分支领域相比,其论文的年增加幅度较小,表明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经典领域,其发展处于相对成熟期。

  (2) 中国前后两个五年期各指标均位居世界第2,2005-2009年间高被引论文贡献率居于高位:中国在2001-2010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论文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3572篇,与2001年的1161篇相比增加了2411篇。10年间,中国的年均增长率为13.3%,同时,占世界份额也从前一个5年期的10.38%上升到2006-2010年的17.37%。中国不仅在论文总体数量上发展迅速,其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涌现也很值得关注,如2009年高被引论文数为266篇,超越美国(261篇)居世界首位,2005-2009年间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占世界的比例达到18.77%,成为美国之外的最大份额国家。与其他领域相比,中国本领域高被引论文贡献率仅次于无机化学、电化学领域。

  (3) 中国科学院在论文、引文和高被引论文榜中均居引领地位:在世界大型国立科研排名表中,中国科学院不仅夺得三项第1,而且与位于其后的机构相比,领先优势非常显著,例如在论文数量方面,中科院以539篇数量远远超过法国科研中心(360篇);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上,中国科学院与其他4个机构合计的数量相当。

  (4) 中国机构遍及三类世界排名榜,美国机构在高被引论文榜有一定显示度:世界机构排名表中,中国机构数量最多,美国机构主要出现在重要成果排名榜中,中国入围论文、引文、高被引论文TOP20表单的机构数量分别为13个、6个和8个。其中,2010年论文世界前10名高产机构中中国占据了8个,而在反映学术影响力的被引频次排名中,中国机构也熠熠生辉,前3名被中国高校包揽,分别是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反映重要研究成果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表中,中国的南京大学高居榜首。2009年高被引论文产出达10篇以上的机构中,除了美国的普渡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之外,其余的全部来自中国,它们分别是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大连化物所、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从17篇到11篇不等。除了中国高校和研究所有突出的表现之外,美国的普渡大学和伊朗的德黑兰大学也很优异,在2005-2009年高被引论文量排名中分列世界的第2和第4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上述评估报告已充分说明了这点。但我国在被引用数目上还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尤其是单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还低于很多国家,所以中国的分析化学研究还有待再上一个新台阶,在研究质量和水平上还有待继续加强。

  关于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庄教授提出 “3S+2A”,3S即Sensitivity, Selectivity and Speediness灵敏度、选择性、高速度;2A为Accuracy, Automatics,准确度、自动化。从研究创新方面来说,则需要抓住以下三点:1)引入物理学新概念和新技术;2)创建分析仪器装置;3)瞄准国际公认的有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

  报告结尾庄教授作了简要总结:国家对科学基金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基金投入180亿,2012年将达235亿。庄教授鼓励专家们踊跃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在申请项目的学术价值上强调一定要有创新性。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