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建成首个以耐盐植物为主的种质资源库

2010.7.25

  盐渍地上寸草不生?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所的试验田里,盐渍地上照样能开出花朵。近日,我国第一个以耐盐植物为主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所建成。该数据库涵盖了自1953年以来世界上各相关研究单位公开发表的耐盐植物信息,涉及99638个分类种。同时,与数据库相对应的,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实体库正在建设中。

  耐盐碱性极强的小灌木——白刺,常常匍匐于地面生长,它的株高30—60厘米。作为荒漠、半荒漠地区的重要植被之一,白刺的耐盐碱度可以达到30%。这些资料,连同白刺的高清晰图片,以及它的耐盐能力、适应生长的土壤特征和应用价值等200多项特征指标,都包含在该系统数据库中。据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所所长杨合同介绍,该系统设立了多种查找途径和过滤功能,且录入了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高清晰图片,使得资料更加全面,实现了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了我国面临的耐盐植物系统资料缺乏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沿海地区,土地的高盐度使得普通耐盐植物难以生长。而种质资源数据库同时将建网络共享的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平台,为耐盐植物育种、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提供所需种质资源。

  自2008年以来,山东省科学院依托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利用耐盐植物推动中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与澳大利亚的南澳发展研究所等合作,引进了澳大利亚耐盐植物107种,收集国内本土耐盐植物200余棵;克隆获得4个重要相关耐盐基因;筛选出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的耐盐植物5种,建立了200亩耐盐植物示范园。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资源库引进的耐盐植物种子,通过该所的改良,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成功落地;同时,在天津、东营也与企业建立了产业化基地。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