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高校自身而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他们的天职。

  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无疑给热衷状元的国人们浇了一盆凉水。这些状元们怎么了?这些金榜提名的状元之才,理所应当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才是。即使以概率论来推算,这些状元中有一部分不成功者或可原谅,而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形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了。

  追根溯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状元是怎么诞生的。高考录取时唯分是举,只认分不认人的政策,使得每年高考分数公布之时,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丝毫不逊色于科举状元揭榜。目前高校录取时按一、二、三、四批次,从高分往低分录取。各档分数线一旦划定,前多少名考生进入一类本科学府开始他们的深造之旅,按着次序往后来,一分之差隔着一批人的差距,甚至带来天壤之别的录取结果。于是最后的高考分数成了学生们比拼的唯一硬通货,1分、0.5分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考状元正是诞生在这种极端的考分比拼的环境之中。颇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味道,他身后还有很多和他平时成绩相仿,甚至平时成绩要优于他的同学,然而考分决定一切,同时否定另外的一切。多了0.5分你可能就是状元,可能跻入名校行列;差了0.5分状元头衔就与你无份,甚至名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