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十年心路:一起走向辉煌

2015.2.02

   清晨,看到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员工从不同地方会聚到宁波材料所;傍晚,随着辛苦忙碌一天的研究人员纷纷离开研究所的大门,一种掺杂着感慨和自豪的情绪常常萦绕在心间:不知不觉地我已经伴随着研究所的创立和发展度过了数千个日日夜夜,研究所的队伍也从寥寥几人发展到上千人,十年创业,弹指一挥间!

  成立“春蕾”项目研究室

  2005年夏天,随着科研人员陆续到岗,我们成立了4个课题组,分别由宋振伦、顾群、闫阿儒和许高杰研究员负责,共同组成“春蕾”项目研究室,李勇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春蕾,春天的花蕾,寄予着宁波材料所所有人的厚望,希望我们的研究团队不畏“寒风苦雨”,在困境中发展壮大,迎来“繁花似锦”,收获硕果累累。

  四个课题组根据宁波材料所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开展艰辛的研究之路。时至今日,他们也成为了宁波材料所建立事业部的最早的核心单元。在所领导和不断新加盟的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磁性材料事业部、高分子材料事业部、表面工程事业部和纳米材料事业部也不断建立起来。今天,在工研院的人才引进体系中,“春蕾”一词早已赋予了新的含义,但对于最早加盟材料所的老同志来说,总是很容易忆起当初的那段岁月。沿用“春蕾”来命名人才,既是纪念,也是对“春蕾人才”寄予祝福和厚望。

  曾经的困惑

  宁波材料所作为中科院新建所的领头羊,有自己明确的建所理念和定位——面向产业需求。所以我们做的大多是应用型研究,解决的是工程技术问题。这和我们早期的基础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多时候追求的不是前沿的基础科学探索,而是产品制备过程中的工艺优化和技术革新,研究成果不再是孜孜追求十多年的高水平论文发表,而是技术、ZL。

  在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在当时,我们一度也很急躁。因为在这些技术ZL没能立即转化为经济价值,特别是国家大环境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更是让我们边缘化而得不到认可。

  开始那两年,宁波材料所的研究人员能成功申请国家基金都变成了奇迹,甚至是奢望。大家也相互交流谈论,甚至埋怨和牢骚。对于新建的新型研究所,前面没有成功的案例来参考学习,处于摸索中前进,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我们一度困惑了,甚至有人怀疑自己的选择了。

  记得研究所最早的1~2次务虚会,会场上充满了牢骚、抱怨和问题,有人戏称说,务虚会变成了发泄会。所领导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高度重视,会后针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认真对待和处理。也许是怨气发泄了,问题想通了,思想解放了,大家又充满了斗志,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坚持理念不动摇,大家终于从困难中走出。

  中科院创新团队

  在研究所艰难的创建之时,海内外众多科学家的建言献策、把脉开方至关重要。来自美国的潘晓晴教授、卢毅成教授和朱溢睸教授不仅对宁波所的发展方向和科研规划献计出力,并为宁波材料所的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事业部的成立和运行以及研究方向规划,也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和帮助。通过他们的介绍和邀请,我们同美国的张坚地教授、卢伟教授、刘美林教授,加拿大的叶作光教授、新加坡的吴义宏教授和日本的Tanaka(田中功)教授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人也逐渐成为中科院创新团队国外专家的“主力队员”。

  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申请经历了几番周折。从项目的研究方向凝练和文本完善,到申请PPT的准备,皆凝聚了团队成员的无数心血。特别是参加在北京的答辩,为了PPT的精益求精,头天晚上崔平所长带领大家找到一个茶馆,7~8人围着拼凑起来的茶桌,交流讨论至深夜……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禁为当初的干劲而感动。为了共同的目标,虽然辛苦,却很快乐。中科院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创新团队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组建成功并顺利运行。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