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赵志疆:“皮革奶粉”不能止于“亡羊补牢”

2011.2.18

  2月12日,农业部发文检测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其背景是农业部近日发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内地疑有不良商人竟将皮革废料的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再将产生出来的粉状物掺入奶粉中,意图提高奶类的蛋白质含量蒙混过关。

  套用鲁迅先生的原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某些人或单位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2008年爆发的毒奶粉事件,使人震惊于行业潜规则的大面积溃烂。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尽管已经时隔三年,不仅国内奶制品行业的伤口仍未愈合,而且还在不断溃烂流脓——阴魂不散的三聚氰胺令人心有余悸,沸沸扬扬的奶粉激素门令人望而生畏,“皮革奶粉”的横空出世一举挤垮了国人残存的消费信心。奶粉,这个本该强壮一个民族的原料,正在成为无数孩子的噩梦。

  马克思曾经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那么,如果面对超过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却无需冒巨大危险的时候,资本究竟会猖狂到何种地步?乳制品行业如今的混乱,或许不是为一种解答——大头娃娃奶粉事件的当事人早已异地为官,三鹿乳业也已换名生产,甚至,此次踢爆的“皮革奶粉”也不过是“旧病复发”,当风险与收益明显不成比例的时候,怎能不掩藏着另一次巨大的危机?

  不久之前,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义正言辞地指出,洋品牌的大举进入让国产奶粉产业链遭到破坏,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上谋取暴利。现在,真正感到惶恐的已是进口奶粉输出地——新一轮乳制品信任危机过后,内地顾客纷纷奔赴港澳疯狂抢购,部分奶粉代理商趁机涨价令港澳两地民怨四起,竞相建言以奶粉原价的10倍开征“奶粉离境税”。每次信任危机爆发,相关职能部门总是倾向于秉承扶持民族企业的原则低调处理,然而却因此为脓包的继续溃烂埋下伏笔,乃至于时至今日,相关部门似乎仍未弄明白,到底进口奶粉的入侵破坏了国产奶粉的产业链,还是国产奶粉底线沦丧分崩离析的产业链,为进口奶粉的大举入侵敞开了大门?

  每一次有毒奶粉的突然袭击,都令消费者措手不及,然而一片手忙脚乱之中,仓促上阵的质检部门竟然也表现得一无所知——眼前的这一幕,与曾经的三聚氰胺事件何其相似。究其原因,国内质检部门大多是“亡羊补牢”式监管,而缺少主动出击的积极姿态。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三聚氰胺列入了检测目录,奶粉激素门事件之后激素列入了检测目录,皮革奶粉事件之后皮革水解蛋白列入了检测目录,问题是,谁能知道不法商家下一次还会添加些什么有害物质?《食品安全法》已经付诸实施,其中对添加剂的规范从无害转变到了必要,即以前是无害就可以添加,现在是有必要才能添加。质监部门为什么不能以此为依据,杜绝乳制品中一切不明物质的添加?当质监部门一次次在疲于奔命中处于落后挨打地位之时,消费者的信心怎能不一点点损耗殆尽?如果质监部门不能及时反思工作思路、理顺监管机制,不仅国产乳制品行业将遭重创,其本身也不可避免会遭到公众质疑。

  在一系列有毒奶粉事件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不容忽略——究竟是谁研制出这样的“配方”,又是通过何种渠道扩散为整个行业的“潜规则”?谁都知道,如此专业的制假配方,若非专业机构或科研人员的参与绝非易事,如果不是业已成为一桩买卖,更是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不法奶农”之说令人啼笑皆非,这一次,希望不要重蹈覆辙——如果始作俑者不能被绳之以法,国产乳制品恐将永无宁日,普通消费者注定在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的双重夹击下徒呼奈何。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