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014年医药政策趋势分析

2014.8.07

banquan5.jpeg

  如何判断市场发展趋势?

  上中学时,我们学过揭示物体运动的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市场不是物体,但同样受外力作用,而且医药行业受外力作用明显。医药行业的外力主要是行业性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但主要还是来自政策。

  另外,市场的主体是企业,除了外力,还有内生变量,今天我们主要还是谈外力,企业战略、研发、产品、市场和销售等内生变量留待以后再进行探讨。

  影响医药市场的4大外力

  药品的定价政策、招标政策、使用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构成了行业的4大外力。这其中,定价政策无疑是核心政策,它贯穿了药品从注册开始到生产、流通、终端使用和销售,其他的招标、使用和医保支付政策其实都不同程度围绕定价在做文章。

  定价政策

  按现行的药品定价政策,药品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前者就是俗称的医保目录。进入该目录的品种很大比重是由医保基金支付,而基金越来越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医保控费提上了议事日程,2014年和药品有关的政策几乎都是从控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013年在我看来是医药行业的分水岭,当年的很多事件仍然对今天又较大影响,要分析2014年的市场趋势,不得不从2013年说起。

  国家发改委对医保品种进行了三十多次的调价,但作用非常有限,到了2013年,似乎再也没有兴趣走调整最高零售价的老路,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药品定价的改革。

  发改委在杭州会议上表态支持二次议价,认为这是能把虚高的药品价格拉下来的一种办法,但事实上,这其实已经是「三次议价」了。第一次是发改委自己制定的最高零售价,第二次则是卫生部门通过招标挂网形成的中标价。

  令人尴尬的是,既然你支持二次议价,你能否把第一次议价的最高零售价取消?发改委还真这么设想了,并组织过专家研讨,准备取消药品最高零售价,实行基准价。

  基准价,就是通过对药品实施定额医保支付,患者选择不同价格的药品,超额部分由患者自付,药企主动开展价格竞争,形成更为合理的药品价格。比如,同一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的药品,国家核定这盒药医保支付价位20元,药品来源有N个厂家,患者可以自行选择高中低档药品。选择较高质量层次的药品,估计患者自己就要掏腰包,而选择普通GMP品牌的厂家品种,可能就少付钱或者不付钱。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厂家的药品在基准价的统一标准下,可以自行制定药品价格,把药品的选择权交给患者,公平竞争,丰俭由人。

  而基准价的概念在2013年热炒过后,不了了之,但很多理论界以及官员表示支持该政策。2014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司原司长李镭在“第25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强调了药品基准价格管理的重要性。

  但基准价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而国家发改委在去年酝酿的另一个重大价格措施--低价药清单,却在2014年成为事实。在我看来,这是发改委在很多定价政策不见成效或受阻之后,另辟蹊径的一个结果。

  低价药制度,是从价格管理的角度,用结构性的调整方式来实现医保控费的一大举措。比如,同时需要进行解热镇痛,可以选择用一个很普通的普药,可能费用不超过 20元钱,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直接去输液用更高级别的药品,估计得花一两百。用20元低价药替代了100-200元的贵药,无论是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是节约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处。

  但不可否认,低价药政策的推出,搅乱了2014年医药市场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标挂网政策以及使用政策的不明朗,特别是和基药高度重叠,造成了市场观望情绪加重,给之前尚未完成的基药增补及其招标进度客观上造成了阻滞;

  2.按日均费用不高于5元/3元的标准,进入和退出机制也不太明确,有的企业想进去,有的企业想出来,形成围城效应。这对于企业来说,涉及到生产以及销售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影响很多环节;

  3.低价药,如果按指导意见中二三级医院与企业议价的话,从已经实施低价药的广东来看,工作量巨大,效率极低,甚至由于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过高,导致了医疗机构和企业都没有积极性。这样一来,好事搁浅,难以见到成效。

  由于篇幅关系,低价药不一一展开分析。

  价格管理的日常监管常态化

  2010年广东实行药品价格的三控政策后,引起了各方重视,直接促动了国家发改委实行药品出厂成本的调查,从2011年开始,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价格管理措施。

  另外,对于全国各地的零售终端的零售价以及实际成交价的监控,物价部门也非常感兴趣,为了获得这一价格信息,甚至在2013年邀请全国医药价格信息类网站负责进行座谈,肯定其对价格监控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各地已经公布招标方案的省市来看,几乎都将采集全国不同地域的历史中标记录进行招标限价,实施所谓的左右联动或全国联动。在这方面,北京进行全国联动,实施动态价格调整;而福建则在8标的基础上,更是采集全国最低中标价作为限价;广东,则是采集全国最低5省或3省的最低中标价的平均价作为入市价。药品价格管理全国一盘棋,似乎已经形成。

  以上是发改委/物价部门的价格管理,现在我们来看看形成药品价格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招标环节。

  很多人早在2012年就翘首以盼2013年成为招标大年,因为全国普遍已经有3年以上没有进行省级招标了,在2010-2011年国基307招标后,2013年似乎有启动全国性的招标的迹象,毕竟当年推出了新版基药520目录。按当时的政策时间表,5月1日开始实施基药政策。可事实上,这个愿望在当年破碎了,甚至连基药增补和招标的省份也不多。时间进入2014年,人们又开始产生了美好的愿望:2014年,无论如何都是招标大年了吧?

  招标进度是不容乐观的,吉林的招标是2013年6月启动,至今才完成点配送;湖南号称新年第一标,直到今天(8月5日),才进行分组公示;安徽公布了1118目录,因新版GMP和配送率屏蔽了一部分企业参与投标而引发质疑;江西在今年初公布方案,据说现在又改变招标的思路拟采用直接挂网;湖北刚刚公示方案,但为何把武汉排除在外我也搞不清楚;河北拖了很长时间,有了一点点进展,但也还不明朗;福建的框架性文件公布,但细则及目录也没在规定的时间表之前出来。。。。。。

  放眼望去,真正实现了招标的省市不过是山东、上海和广东。广东进入了第7轮的基药交易,但非基药和非医保品种遥遥无期令人绝望;上海貌似第二批医保品种要启动。

  根据以往招标所用的时间,今年能完全产生招标结果的省份估计不会超过5个,而大多数地区,估计都在等国家卫计委《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指导意见》的出台才会有实质进展。对于该意见的出台,按国务院医改办的工作时间安排,理应在6月底公布,但仅仅在6月-7月间流出非官方确定的征求意见稿。

  取消药品加成

  按卫生部门之前的政策,公立医院在中标价的基础上上浮不超过15%的药品加成,以此形成零售价。在很多砖家看来,药品加成也是形成药价虚高的一大动因,理由是药品中标价越高,相应的加成部分也越大,医院获利,医生也有开处方的冲动。于是,国家逐步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在试点城市取消药品加成,在没有实施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城市,也不乏有取消加成的医院。浙江更在全省范围内取消了药品加成。这也是一大发展趋势。

  取消这部分收入后医院以什么方式维持运营?通行的做法是医保基金预付,相当于提前支付货款,这需要社保、卫生部门、医院、商业的共同配合,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该政策能否落实?这又是一大问题。

  综上所述,2014年的基本情况预计是:

  招标只开花不结果,难以产生销售增量;

  药品降价是大趋势,正全方位降低价格;

  低价药迷局会继续,还将影响后续政策;

  医保改革困难重重,试点亮点成为铺垫。

  2014 年的医药市场,在医保控费的主流趋势下,物价管控更加严厉,药品降价呈现多种方式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大趋势,不能有侥幸心理。低价药以及招标政策的不明朗情况下,各省基药增补、中成药调价、2009版新进医保目录的定价、2014版医保目录的遴选和确定等等工作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延期。

  医药市场整体上依然是各厂商在拼存量市场,增量很难通过政策推动产生。基准价和医保预付制度能否在今年推行?我个人判断是要看三保合一是否进展顺利。三明模式已经展现了跳出人社部和卫计委两部门博弈的框框,在财政部门的主管下实现了三保合一,这俨然成为一大亮点。

  企业和个人如何应对复杂政策?

  几点建议:

  1.企业:加强政策研究和政府事务工作;

  2.企业:强化战略意识,做好布局;

  3.企业:重视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

  4.个人:关心政策,掌握规律;

  5.个人:寻找平台级企业。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