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Nature》:请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2015.5.11

  最近,《Nature》杂志正持续关注中国的科研状况。上海复旦大学的在读博士王传超(Chuan-chao Wang)也为《Nature》写了一篇评论,呼吁中国学术界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几十年来,中国的科研支出在持续增加,中国的科学家、政府官员和公众都在期待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研究生和博士后)正在远离科研。

  在中国,许多与科研岗位有关的招聘广告,都会要求应聘者发表过不错的论文,最好是影响因子和引用数都比较高。年轻的科学家们也在努力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杂志诸如《Cell》、《Nature》或《Science》上(在中国统称CNS)。在中国的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篇CNS论文能带来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更快的晋升速度。CNS文章可以改变年轻人的学术生涯,甚至他(她)们今后的生活。这种实际情况逼迫年轻人在科研生涯的初期不得不功利地选择更容易出成果的项目,而不是依照自己内心对科研的兴趣。

  中国学术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才的流失。王传超提到,“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但刚毕业的博士却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目前,中国面向学术界新人的基金,规模最大的是青年研究基金(Young Research Fund),约占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预算的20%。然而,其中每个项目的经费在三年期限内只有24万元人民币(约合38,000美元)。第二大基金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期限为两年的项目总共能获得5-8万元的科研经费。这些基金的经费,很多时候都不能满足购买必要的实验室试剂和耗材的需要。出于这个原因,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申请海外博士后职位,他(她)们科研生涯中最黄金的时间也就贡献给了那些国家,而且,他(她)们中的许多人也会因此留在国外。

  这些现状,导致中国的科研主要依靠研究生完成,而不是博士后,这与大部分西方国家不同。而中国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一些做法则加剧了这一趋势,他们更喜欢聘请有海外研究经历的人。这就相当于中国把对年轻科学家的培训和锻炼“外包”了。不过,现实情况中大部分中国毕业的博士申请不到国外offer,他们留在国内,要么在实验室工作,拿着低薪水,没有发展前途,要么完全放弃科研从事其它工作。

  三十年前,纽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化学系教授吴瑞发动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该项目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生命科学领域最早的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许多CUSBEA学生后来成为美国和中国领先的生物学家。2008年吴瑞去世,吴瑞纪念基金会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吴瑞奖”,用以奖励那些愿意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继续深造的博士生。吴瑞奖包括3000美元的奖金,并可以申请高达5000美元的国际会议旅费资助。与中国典型评价体系不同,吴瑞奖并不注重学生发表过的期刊、海外经历或者考试成绩。

  吴瑞奖由国内著名的生物学家组成的选拔委员会决定。申请人需要在申请中描述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科学,他们选择的学术项目,并描述他们的职业生涯。当然,也包括一次面试。

  吴瑞奖是全面和公正的评估过程,能为年轻人提供建议和支持,也逐渐被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认可。2014年,上海科技大学将一名被授予吴瑞奖的科学家任命为助理教授(终身教授),而这名科学家没有海外研究经验。

  几十年来,中国学生接受的都是填鸭式教育。但科学进步要求的不仅仅是已有知识,还需要有能力打破桎梏并勇于创新,这也是吴瑞奖所强调的,而这种能力才能保证让中国巨大的科研投入转变成相称的科学技术进步。刚毕业的年轻人,评价他们的科研能力不应该局限于发表文章或海外经历。中国应该为年轻科学家进行更多的投资,并且,采用更合理的方法来评价他(她)们的成绩。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