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稻花香里说“万年”

2016.7.27

banquan3.jpeg

   “野稻驯化,万年之源”。2012年,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江西万年亲笔题下了这8个字。

  江西万年位于鄱阳湖东南岸,享有“中国贡米之乡”“淡水珍珠之乡”等美誉,而“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称号则让这里拥有了世界知名度。2010年,继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之后,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也入选了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第二批被列入其中的农业文化遗产。

  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

  1995年,一支中美联合农业考古队在江西万年的发掘有了重大发现。对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是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也对了解人类农耕历史意义非凡。遗址中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现的栽培稻植硅石,将人类稻作的起源从7000年前又往前推移了5000年,江西万年由此也成为了人类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

  事实上,即便不是考古发现让万年稻作“颇有来头”,万年的稻米在历史上也已赫赫有名。“万年贡米”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明朝进贡朝廷后成为了“代代耕食,岁岁纳贡”的贡米。现在,万年贡米也成为了万年乃至江西省主打的区域品牌。

  考古专家研究认为,在遗址中发现的稻作遗存具有野、籼、粳稻特征,是一种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类型。而在相距不远的东乡县,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一片野生稻,而这种野生稻是遗存稻的祖型。

  “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是万年人引以为豪的四个“第一”,人类对水稻漫长的驯化栽培之路,在万年的水稻生产中可以寻找到其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在万年的水稻生产中,劳动人民创造出的油茶籽壳磨粉防虫、扎草人拒鸟、打桩排泉等等栽培管理方式,也是万年稻作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保护开发并重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万年贡米原产地的面积事实上在不断减小。据了解,解放初期,万年贡米的主产地——万年裴梅镇有种植面积100公顷,产量25万公斤,后经土地承包到户、退耕还林等,其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最低时甚至仅有7.4公顷。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其保护的主体应当是维持农业生产体系与传承相应农业文化的农民。”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SAG)主席闵庆文曾撰文指出,“然而受经济效益和粮食问题的驱动,一方面农民会选择追求产量的现代化农业,选用单一作物品种,投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造成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万年稻作文化系统面临的保护难题,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的当务之急。

  闵庆文此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既是对“文化遗产”类型的拓展,又是对农业发展“基因”的保护,同时,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与科普宣传的“基地”,兼可促进地方发展的“可持续”。

  2004年开始,万年着手对贡米原产地进行保护,寻求更加可持续的保护途径。

  近年来,万年县将万年贡米作为区域品牌来打造,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贡米的产业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万年贡米已获得多个绿色产品标志,成为了驰名商标。产于万年基地的贡米较常规稻价格高出4倍以上,但仍供不应求,畅销市场。

  “以稻为媒,借稻扬名,以名聚力,借名兴县”,万年坚持弘扬稻作文化,并以此作为做强万年贡米品牌、推进旅游稻作化的基础。

  迄今,万年已经举办了四届万年稻作文化旅游节,对仙人洞、吊桶环等遗址也加大了保护与开发,建立了遗址陈列馆,并打造了由仙人洞遗址、神农宫等景点组合而成的神农源风景区。

  2015年占地面积107亩的世界稻作文化主题公园开工建设,据了解,该公园以陶土文化、纪念石碑、雕塑造型、实体构筑等多种方式展现万年稻作文化的悠久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作为国家展示项目中唯一的江西元素,万年稻作文化首次亮相世界舞台——在米兰世博会亮相184天,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式直观地展示,成为了中国农耕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