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国科大举行

2012.9.20


 banquan2.jpeg

  报告会现场

  9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0场报告会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外事委员会主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应邀作了题为《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的报告。国科大副校长马石庄主持了报告会。

  赵启正围绕什么是公共外交、以公共外交建立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三方面展开论述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

  赵启正在诠释公共外交概念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图片把美国、日本、中国对公共外交的定义进行解释。他指出,美国认为公共外交是由政府发起的,可化解外界对美国产生的错误观念,让外界对美国产生好感,从而增加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则是通过公共外交提高日本的存在感,其对象是对方国家的公众而非政府;我国提出,公共外交要提高中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中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他同时还强调,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外国公众认识和理解真实的中国。

  在谈论以公共外交建立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时,赵启正指出,中国要以公共外交建立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他认为,中国要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人的国际沟通能力。在当今国际社会,外媒报道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填补舆论鸿沟的方式是加强国际舆论沟通能力,而公共外交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承担着这样的责任,他呼吁“公共外交、人人有责”。

  赵启正建议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要有比较眼光,在国际交流中要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国际交流中,要注意在语言上、生活上和信仰上的差异;要学会聆听,避免滔滔不绝阐述个人观点;善待媒体,对待媒体要诚实,切忌掩盖真相。

  最后,赵启正总结道:“公共外交是一种广泛的、长期的、基础性的国际工作。是了不起的跨文化大工程。它表达的方式是文化性的,是一种软力量的表达,这种表达往往是柔和且直截了当的。”

  演讲结束后,赵启正就个人成长经历、新媒体的影响、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问题等话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讨论。

  据了解,“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办于2003年4月,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教育、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致力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

  新闻链接:

  赵启正,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后从事科研、设计工作20年。1984年起历任上海市多项领导职务,包括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等。

  1998年至2005年任中国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2005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从2009年3月起,历任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三次、四次和五次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

  著作有《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与路易·帕罗博士合著)、《浦东逻辑——浦东开发和经济全球化》、《在同一个世界——面对外国人的101题》、《对话中国模式》(与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合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等,其中有的被国内外以为多种外语文本。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