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国家认监委成立十周年 “认证认可十件大事”揭晓

2011.8.29

  为建设质量强国架桥

  ——写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十周年之际

  CCC认证、UL标志、有机产品、IS9000体系,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都与认证认可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

  认证认可,是由独立第三方证明产品、体系、人员或机构符合要求的合格评定手段,满足了人们对于质量安全和交易便利的期望,从源头上提高质量,在各方之间传递信任,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国际化、市场化等特点,因而获得广泛应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认证认可与计量、标准一起,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三大支柱。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从国际上引入认证认可制度。2001年8月29日,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和中国入世的脚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诞生了。认证认可这一“舶来品”,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承载着质量强国的信念,传递着诚信和谐的价值,书写着科学发展的动人篇章。

  顺应改革开放潮流的战略选择

  历史的脚步迈入二十世纪。

  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应运而生。1903年,英国对铁路路轨进行认证并授予风筝标志,开创了国家认证制度的先河。1950年代,美国对军工产品生产企业制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认证认可制度从此风行世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引入了认证认可制度,为适应开展质量管理、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相继开展了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工作。

  1981年,我国第一个产品认证机构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成立;

  1986年,第一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由宜宾五粮液酒厂获得;

  1993年,第一张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花落上海汽轮机厂;

  ……

  认证认可为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架设了一座走向世界的桥梁,帮助我国企业运用国际标准和先进管理制度,促进了质量觉醒,提高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历史的钟声敲响了二十一世纪。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迎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客观上存在内外多套体系并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既不符合WTO规则,也由此带来认证市场管理缺位、无序发展等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国内产品、进出口产品分别实行长城认证和CCIB认证。为了履行我国入世承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组建国家质检总局的同时,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2001年8月29日,国家认监委挂牌成立,我国认证认可工作从此进入了统一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

  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

  国家认监委成立后,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切实担负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任,制定了认证认可“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迅速将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认证机构和业务有机整合起来,构建了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体系。

  ——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认证认可制度,包括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认证制度、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制度、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制度、进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备案制度等,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第三方合格评定体系。2002年5月,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制度正式实施,实现了认证产品目录、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认证标志、收费标准的“四个统一”。

  ——建立了“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200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24个部委组成的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家认监委与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广泛建立了协作联动机制,共同推动认证认可的应用。各部门、各地方纷纷制定促进政策,建立行业采信机制,形成了推动认证认可工作的合力。

  ——建立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施行。以之为核心,相继制定了15部规章、27件规范性文件;国家认监委和地方各级质检部门认真履行行政监管职能,建立了对认证从业机构和人员主体的市场准入、后续监管、行政执法等全过程监管制度,开展了认证市场专项整治、认证监督检查、“双打”行动等活动,规范了认证市场秩序。十年来,各级认证监管部门累计取消从业机构资质51家、从业人员资质191人次、证书403740张;在强化政府推动、行政主导的基础上,切实发挥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监管链条,我国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公信力不断提升。

  ——建立了创新驱动、同步发展的认证认可技术支撑体系。认证认可写入《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纲要》,进入国家科技主战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推进工程”、“十一五”科技基础平台建设计划“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兴检”一等奖等科技奖项22项。认证认可标准化和检验检疫标准化齐头并进,制定认证认可国家标准79 项,其中自主创新标准占69%;制定检验检疫行业标准3369项,覆盖11个专业领域。大力推进认证认可信息化建设,自主研发67个认证认可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认证审批、日常监管和机关办公的网络化、电子化。

  向世界证明中国

  经济全球化时代,“一证在手,全球承认,世界通行”,是全球业界共同追求的目标。国家认监委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快国际合作互认步伐,实现了中国认证认可与国际全面接轨,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制造”、中国质检的优良信誉。

  ——全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21项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国际标准转化率由不足20%提高到100%,全面实现了认证认可标准、规则与国际接轨。

  ——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等9个国际组织和 IECEE、IECQ等12个多边互认体系,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日等多个双边工作机制,与25个国家签署了77份双边互认协议,实现了认证认可结果、证书的国际互认。2010年,在胡锦涛总书记的见证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认可合作协议。2008年,中国与新西兰签订电子电器产品认证互认协定,这是我国首个与外国政府达成的双边互认协定。2009年,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 GAP)认证获得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GLOBAL GAP)承认,成为首个获得国际承认的食品农产品认证制度。

  ——积极参与国际合格评定标准、规则制定活动。我国已有21人次担任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的管理层职务、74人次担任工作组职务、34人次担任国际同行评审员。2003年,时任国家认监委主任王凤清当选IEC理事局成员,并于次年荣获美国质量协会颁发的“质量特别奖”。

  彰显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促进了我国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的提升。我国已颁发ISO质量管理体系证书27万多张,2010年获证企业的产品抽查合格率达96.7%,提升了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质量水平。针对消费品实施的CCC认证,有效保障了人身安全和产品质量,产品抽查合格率从2008年的84.2%提升至2010年的 90.8%。获得认证的食品农产品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出口食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促进了对外贸易便利发展。通过国际互认,减少了重复检测、重复认证等国外技术壁垒,降低了贸易成本和风险。以我国出口商品货值最大的机电产品为例,我国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测试证书互认体系,已颁发CB证书22049张,使相关产品免于国外重复检测认证。近年来,国家认监委围绕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ROHS指令、美国食品安全促进法等措施,积极推动相关企业对外注册,促使相关国家取消或简化合格评定程序,降低了国外技术壁垒的损害。我国迄今已有5648家出口食品企业获得国外注册,获得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促进了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认证认可的技术调节作用,引导企业顺应国家产业导向,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走上转型发展的轨道。我国累计颁发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产品认证证书9500张,涉及企业1400多家。2010年,我国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已获证的24家企业累计降低能耗折合58.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4万吨。我国已建立风电认证、太阳能光伏认证制度和技术规范,颁发有效证书 970张,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范发展。低碳认证制度与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

  ——促进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提升。政府部门运用认证认可手段转变管理方式,在行业管理、政府采购、政府工程等领域采信认证认可结果,减少直接行政干预,提高了管理效能。如财政部核付节能减排财政资金以节能认证为依据,国家金太阳工程等政府采购项目优先采购获证产品,产生了良好的政策引导效应。目前,已有 2000多个政府部门获得管理体系认证,大连市、北京市海淀区、广东省江门市等地方政府整体通过认证,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在提高国家应急能力、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方面,认证认可也显示出重要作用。认可北京奥运会兴奋剂实验室、支持上海世博会减排行动,保障汶川大地震救灾用水安全和灾后重建检测需求……一件件铭心往事,一个个难忘瞬间,认证认可工作与共和国血脉相通、息息相关。

  国家高度重视、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社会积极参与,如同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推动我国认证认可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认证认可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门类,成为促进国家质量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共有认证机构174家,检测检查机构 2.5万多家,认证从业人员12837人次,累计颁发认证证书177万余张,获证组织61万多家,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美国质量协会(AQC)评价“中国认证认可工作效率为世界罕见”。2007年6月9日,国际认可论坛(IAF)首次以国家命名举办“国际认可中国日”活动。自此,每年的这一天被确定为 “世界认可日”。

  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质量强国……一连串时代命题,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认证认可作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在多个领域明确提出发挥认证认可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强调,认证认可工作要围绕国际环境、国家大局和质检工作找准定位,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认证认可工作将围绕创新发展主题,进一步健全国家认证认可制度,进一步培育检测认证市场,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力,迈入认证认可强国行列。

  回眸十年,春华秋实;放眼前程,风光无限。走在质量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质检事业必将更加辉煌,认证认可工作必将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认证认可十件大事评选结果

  日前,国家认监委举办的“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圆满结束,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

  一、2001年8月29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结束了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历史,建立了统一的认证认可管理体制。

  二、2001年12月3日,我国开始实施统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制度,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的产品目录同时公布。我国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实现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四个统一”(统一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和统一收费)。

  三、2002年4月8日,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下,各有关部门共同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开展的重要平台。

  四、2002年8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

  五、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认证认可活动的行政法规,是我国认证认可工作法制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六、2005年9月26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在京成立,这是我国认证认可行业从业机构和人员自愿组成的行业自律性组织,适应了认证认可行业管理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七、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认证认可工作首次被写入国家科技战略发展规划。

  八、2008年4月7日,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新西兰外交贸易部长菲尔·戈夫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关于电子电器产品及其部件合格评定的合作协定》,这是我国与外国政府达成的第一个认证认可领域互认协定。

  九、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施行,该法明确规定,建立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对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注册(备案)管理制度。

  十、2011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公布,首次将认证认可及检验检测列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突出强调了认证认可在节能、低碳、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发挥的基础保障作用。4月20日,《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