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武汉物数所举办2013年度原子分子光物理系列学术活动

2013.4.17

  4月3日,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柳晓军研究员在频标楼一楼会议室做了题为“强场原子分子电离研究”的学术报告,正式拉开了该所2013年度原子分子光物理系列学术活动的序幕。2013年原子分子光物理系列学术活动是继2012年度原子分子光物理青年学术论坛活动之后,该所原子分子光物理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系列学术活动,旨在增强研究部的学术交流,提高研究部的科研水平。

  本次报告中,柳晓军研究员从强场的概念讲起,介绍了多光子电离、阈上电离、高次谐波的产生以及非顺序双电离过程的产生机制,然后重点讲解了他所领导的创新组最近发表的两个重要工作。

  其一,椭圆偏振激光场中惰性气体原子的高阶阈上电离过程中长轨道的重要贡献。在列举了相关方向的重要进展之后,他指出目前人们对于单次返回轨道的了解已经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多次返回轨道认识还不够。该项研究巧妙地使用椭圆偏振光使得多次返回轨道的贡献凸显出来。实验中使用高重复频率的飞秒激光系统,有效克服了椭圆偏振光所带来的光电子产量大幅下降的技术困难,最终发现隧穿电子初始横向动量影响电离几率的物理机制。

  其二,长波长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的电离抑制效应的研究。其研究动机是有些双原子分子(比如:O2)相对于相同电离势的惰性气体原子(Xe)而言,在相同激光场中的电离产量更低一些,而有些(比如:N2)则几乎与等电离势的惰性气体原子(Ar)的情况相同,相关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该项工作使用2000nm的长波长激光脉冲研究了双原子分子(O2和N2)的电离产量随着光强的变化,并与800nm波长条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散射矩阵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随着波长变长,O2分子表现出更弱的抑制效应;而N2在长波长条件下依然没有抑制效应。针对这一实验结果分子ADK模型、多电子屏蔽模型等理论方法都给出了向左的结论。该工作首次澄清了分子电离抑制的机制来源于双原子分子的双心干涉效应,帮助我们深入认识飞秒强激光场驱动的隧道电离电子行为,为进一步实现对电子运动的超快调控奠定基础。

  柳晓军研究员的精彩报告获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响应,大家对于相关工作的物理意义展开深入讨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