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日从设在同济大学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中国办公室获悉,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首航——“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历经62天紧张而忙碌的科学钻探后,于3月30日在台湾基隆港靠岸,标志着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圆满结束。

  IODP349航次共同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李春峰表示,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纪录,仅从船上的初步分析看,就已获得多项重大新发现:

  一是首次获得南海形成年龄的直接证据。迄今为止,南海的形成过程和年龄都是根据地球物理探测间接推断的。此航次首次突破软性沉积岩,钻取到海底扩张时期形成的硬性玄武岩,并在南海东西两大海盆都获得了非常新鲜的洋壳玄武岩样品。由此,科学家们可精确确定海盆扩张时代与岩浆活动过程,并初步标定南海东西两大海盆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