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集聚一流资源 探路产学研用

2010.2.04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发展三年多来,对分散于北京的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实现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

  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科研资源最丰富、最宝贵的科研创新群体。

  问及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三年多来的工作,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负责人刘晓华回答了3个字——“干实事!”

  在国内产学研合作发展尚不成熟的今天,在创新型机制体制尚待完善的阶段,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干实事”绝非易事。

  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步骤和理解。

  从2007年之前不足36家挂牌实验室,到如今已增至83家;在领域设置上,开放实验室依据中关村产业发展布局,涉及了生物医药、环保能源等六大热门领域,检测和研发设备已超过了一万多台;其中,已有800余名专家进入了开放实验室人才库,每年仅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就达700项。

  刘晓华的回答是明晰的:“以小撬大,发挥引导、辐射、放大作用,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很好的政策环境,在北京市及整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形成最具价值的创新群体。”这是刘晓华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定位。

 

  集聚一流资源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是顺势而生。

  2006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做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的会议纪要》“选择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有基础和优势的领域,支持建设若干开放式重点实验室”的精神,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科技创新大会文件的有关要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会同北京市发改委、市科委等部门联合启动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同年6月,《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试行办法》发布。

  据悉,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发展三年多来,对分散于北京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实现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积累各项资源已达到一定规模,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平台,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科研资源最丰富、最宝贵的科研创新群体。

  以数据为例,2009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挂牌数量已达到83家,在单位性质上,既有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一流实验室,又凝聚了中科院科研机构的力量,还包括其他来自军工院所、行业转制院所的实验室以及企业、孵化器性质的实验室。

  相对于其他同类性质的机构,集聚一流科技资源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一大优势。在83家挂牌实验室中,国家级工程中心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40家,接近总数的一半;国家级认证中心16家、北京市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家。

  刘晓华表示:“平台选择是为了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把国家宝贵的研发资源和产业的需求相结合,向高科技企业服务。”

  为此,开放实验室设置了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19家、计算机网络通信11家、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14家、环保能源9家、新材料13家、生物医药17家在内的六大前沿领域实验室。

  项目是搭建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纽带。

  据悉,实验室每年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近700项,市级重大项目百余项,实现专利许可和技术转移111项;在创新产出方面,累计申请专利2194项,创制各类技术标准1023项。

  此外,开放实验室还拥有一批高精尖技术,科研成果贴合市场需求、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如,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IPv6领域和传感器网络领域研究,其许多科研成果是物联网关键技术;北大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实验室研究的“艾滋病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小鼠感染模型地建立”技术等。

  “一流科技资源的凝聚,离不开开放实验室扎实的工作和良好的口碑。在这样的发展群体推动和速度的验证之下,说明我们的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 刘晓华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