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家之言:乳企完成重审并非高枕无忧

2011.3.03

  由于中国乳制品加工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良莠不齐,一些不法企业和黑窝点借机牟利,成为乳业食品安全的隐患。可将其归结为由于门槛过低、监管不力而带来的乳品安全问题。

  为改善乳业安全环境,国家质检总局欲重新审批乳品生产许可证,希望达到提高行业门槛、加强对乳品企业监管的目地。根据规定要求,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乳品企业将被要求停止生产。另外,企业必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三聚氰胺和食品添加剂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

  目前来看,整个审查工作进展缓慢,仅有1/3企业完成新核查。笔者相信,这1/3企业中多以规模较大、经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主,而那些资金较为单薄的企业仍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着,其中不乏一些品质较好、方便服务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乳品企业。

  笔者一直在思考,让大批中小企业强行退出市场,能否解决国内乳业食品安全问题。即便这种“一刀切”模式能够改善乳业安全环境,但是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付出是否值得?这些代价对未来中国乳业发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然,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政策背后,也反映出政府对乳业安全的焦虑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可是,仅此一项措施是不能够挽救中国乳业安全的。

  笔者将中国乳业安全问题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人为添加”,一种是“非人为添加”。这两种乳品安全问题与乳业发展阶段均有着密切联系。在产业发展初期,特别是养殖环节落后、加工环节多而杂、法律法规不严格等背景下,容易滋生“人为添加”的乳品安全问题。

  “人为添加”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养殖环节人为主动添加。长期以来,奶牛养殖规模小、养殖方式落后、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从而使得原奶质量比较差。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我国奶业产业联结机制不合理,奶农与企业成为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利益博弈关系。长期作用结果,造成企业、奶站强势,而奶农弱势,奶农不仅承担养殖经营风险,同时还独自承担市场风险。特别是,过去十多年里奶价低廉,“奶贱如水”,迫使奶农主动掺假、造假。

  二是加工环节人为主动添加。由于中国乳制品加工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良莠不齐,一些不法企业和黑窝点借机牟利,成为乳业食品安全的隐患。可将其归结为由于门槛过低、监管不力而带来的乳品安全问题。

  与上述“人为添加”相比,“非人为添加”更具隐蔽性,并且出现在乳品产业非常发达时期。笔者认为,这种“非人为添加”的食品安全问题与国家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农牧产业按照工业化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让自然环境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无论是饲料、水源、土壤,甚至是空气,都多多少少含有激素成分,有专家将之称为“环境激素”。

  由于中国奶牛养殖业比较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因此这类“非人为添加”问题目前还不明显。但是未来,随着国内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类问题将是制约未来中国乳业安全的突出问题。尽管虚惊一场,但2010年“圣元激素”事件已经敲响了中国乳品激素问题的警钟。

  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国乳业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全产业链“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合理联结模式的构建,一方面要出台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加快对激素、添加剂等损害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乳品安全问题设置一道“防火墙”。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