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江苏试点水利现代化 用现代化手段破解"水问题"

2013.1.05

   时值隆冬,苏州太仓双凤水利站站长邹树林坐在监控室里,轻松地查看着管辖下的36座泵站。而两年前,他要骑着摩托车跑几天才能做完这项工作。更让他自豪的是,36座泵站两年内陆续更新修缮,配备了最新的遥控系统,通过提前预降水位,成功抗击台风“海葵”的袭击,确保了农田安全。

  这是江苏水利现代化的缩影。自去年5月水利部与省政府签署《共同加快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合作备忘录》、江苏成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唯一试点省份以来,我省水利现代化发展提速,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

  用现代化手段破解“水问题”

  “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水利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越发重要。”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告诉记者,“水利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化的手段,不断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水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吕振霖分析认为,水利现代化,是江苏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防洪设施滞后、水污染积累、水生态环境退化等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服务农业向来是水利的一个基本职能。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在这个过程中,顺应群众对生产发展和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也要求水利拓展服务功能,发展民生水利,既要确保江河安澜,又要实现碧水长流。

  常熟董浜镇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董浜智慧农业服务中心,两台电脑、32台显示屏远程监控着万亩农田,一旦某一块地的温度、湿度低于规定值,立刻报警,工作人员只需点几下鼠标,就能解决问题。通过智能手机,也一样可以远程控制农田。常熟市水利局副局长周锷说,这种自动化、智能化的灌溉方式,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必要保障。

  在苏州城郊,记者看到许多居民在河塘边垂钓、洗衣。他们说,河塘经过疏浚,水清了,鱼儿多了,这是政府做的一件大好事。

  六大体系构筑水利现代化基础

  水利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按照部省合作协议,我省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建设更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是点睛之笔。记者从无锡市防指了解到,现在城市河道管网畅通,防洪大包围工程实施后,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

  除了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功能配套的农田水利体系、优质高效的水利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保障有力的水利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共同体现了现代水利的丰富内涵。

  单就功能配套的农田水利体系看,有两个指标值得一提:一是江苏有效灌溉率达580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2%;二是旱涝保收面积达4700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71%。82%和71%两个指标超过全国平均值20多个百分点。

  18个试点探路水利现代化

  在部省共建推动下,我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不断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速。结合各地实际,18个水利现代化试点县市区先行探路。

  无锡介入水环境治理,借助于预防蓝藻及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水利工程调度的智能化,不仅治洪水,还治污水。

  看着正在建设中的苏州滨湖新城,难以想象曾经东太湖大搞养殖业,水面和水质遭受污染,养殖业难以发展。退渔5万多亩还给湖泊,改造堤坝,整理出的2万多亩土地成为打造滨湖新城的重要资源。

  镇江、宿迁、淮安探索出一套水利投融资体系,通过市场机制破解了水利工程融资难题,将过去的荒滩荒水经过保护开发变为宝地,为生态建设、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

  水利现代化既要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又要用好市场规律,坚持防洪安全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经济开发效益的共赢。18家试点不同的实践内容,正为江苏水利现代化描绘出一幅现实模样。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