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员在考察船上

  “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海洋普查,当时的船只和仪器设备条件与现在远远不能相比,中科院仅拥有一艘科考船‘金星号’,也是中国唯一的一艘专业科考船。”在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顺利返航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对记者回顾了中国海洋科考的发展变化。

  “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基本上都是在陆架上100多米水深进行的。当时出海考察,没有现在这些精密仪器;把温度表挂到颠倒采水器上,然后放下去,没有压力传感器,在钢丝绳因海流而倾斜的情况下,仪器放到多深并无准确的记录,只能估计;水温也只能凭肉眼从温度表上去读取。现在,我们可以利用 CTD(温盐深仪),温度、盐度随深度的变化,一测便知。再比如测海流,过去是厄克曼(Ekman)海流计,用小球计数换算流速;现在使用安德拉海流计、声学剖面海流计(ADCP),可自动获取连续一年以上的流速、流向记录,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胡敦欣对记者细数着50多年来海洋科考中一些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