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的汶川地震三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中科院院士许志琴介绍了科学家在汶川地震后进行的一场“快速反击”。  

  2008年11月7日,汶川地震后178天,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正式启动,“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大地震”。  

  两年多来,工程进度比原先预想的艰难得多。“岩心极易破碎、断层多、易膨胀、卡钻,两年多来,钻探现场事故不断。”WFSD首席科学家许志琴说。  

  WFSD是汶川地震后启动的国家专项,目的是认识地震发生的机制,捕捉余震信息,提高地震监视和预警的能力。  

  钻探的地点,选在了北川—映秀275公里破裂带上方的高山峡谷中,环境艰苦、施工难度大。人们在这里要寻找的是汶川地震的主要滑动面,寻找“灾难之心”。  

  自2008年11月10日1号孔开钻以来,研究人员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在585米之下发现几十米厚的由黑色断层泥、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组成的北川—映秀地震断裂带,特别是厚度达20米的罕见断层泥,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隆升的最好记录和见证;在0~720米深度的彭灌杂岩岩心中,发现20余条古地震断裂带,为重塑地质历史中的地震活动及活动周期提供了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