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建设初具规模

2007.11.18
记者从近日在昆明召开的“全国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上了解到,中国在人类遗传资源保存、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经建立了58个民族群体(含民族支系)的3000多株永生细胞株,并保存了6000多份DNA样本。
 
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博士也是项目成员之一,他说,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56个民族都有自己单独的聚居区,其中一些民族为遗传隔离群体。这些群体在语言、服饰、风俗等人文科学和民族源流、遗传表型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可以成为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丰富材料。
 
据了解,1994年,中国人类基因组项目第一课题——中国不同民族基因组的保存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部支持后正式启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共同承担。
 
10多年来,项目组在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下,依据各民族群体及其支系的历史和集聚地,按照严格的民族采样标准,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42个民族58个群体的样本,建立了存有3000多株永生细胞株的细胞库和6000多例个体的DNA库,并建立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利用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为永生细胞的技术。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项目负责人褚嘉祐介绍,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对部分民族群体进行了包括中国和亚洲民族起源及相互关系、中国不同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疾病易感基因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我们现在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细胞库和DNA库的保存、利用、完善、规范管理及加强合作等方面。我们已经向国内多家人类基因组相关单位提供了细胞株和DNA,进行相关研究。”褚嘉祐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完善细胞库、促进合作研究,并从DNA的角度研究疾病和老龄健康等,结合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褚嘉祐说,他们的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生活状态与外界隔离的一些民族还需要解决进入到他们的居住地采集到血样后长途转运的问题。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