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技资源共享难题一一破解

2008.1.20

科技资源共享难题一一破解--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入资源溢出期

全市上千台大型科学仪器,如果集中在一起提供服务,需要一座多高的楼?
以海量计的科技文献数据,如果集中在一起供人查询,需要一台多么庞大的计算机?
从生物医药到电子信息,上天入地各门学科的专家数不胜数,如果也集中在一起提供咨询,需要一个多大的厅堂?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区区千余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和为数不多的几台服务器,将这些林林总总棘手问题轻巧化解。
市科委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的三年半中,注册用户数累计达12.8万人,服务量累计达203.2万次,其中70%服务对象是企业。在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城市知识服务业雏形逐渐显形。

  知识服务唤醒沉睡资源

  “一种应用于气象预报的卫星接收系统,美国仅用16套,就形成覆盖全美的数据网络,满足军民两用需求;而我国2004年已拥有了17套,各地区还有几十套的购买计划。”提及科技资源共享,大多数专家都会提到这个令人“心痛”的例子。

  权威数据表明,我国科学仪器目前平均利用率不到25%,而欧盟国家则全负荷运转。差别何在?不是少经费,也不是人家“大方”,关键在于有没有“知识服务业”这个撬动“沉睡资源”的支点。

  知识服务业,是为知识的生产、储备、使用和扩散服务的行业。科技资源共享,是知识服务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上海作为科技资源集聚的“高地”,理应成为国内知识服务业先发之地。但长久以来,科技资源条块分割,使知识服务业难以孕育。能否用一种新的机制来破解?结合上海的产业大转型,答案同样在催生知识服务业中逐渐明朗———通过一个虚拟的平台网站(www.sgst.cn),告诉用户各种科学仪器和文献数据分别在哪个单位,无论何方需求者,都能在此各取所需,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不仅如此,平台本身也可以成为催生知识服务经济的最佳土壤。

  “事实证明,4年前略显‘超前’的观念非常正确。”市科委基地处处长陈杰感到欣慰。从2004年7月起步至今,全市已有151家单位的1291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和设施,通过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其中公共财政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率达到了95%。

  目前,在研发公共服务大平台下,已形成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行业检测服务、实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管理决策支持等十个子系统,这一架构既能逐一对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各个系统,又涵盖了从研发基础支撑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专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创新的需求。

  执着务实排解三大难点

  说平台,首先让人想到虚。然而,上海这个“平台”却远离空泛概念,以务实的态度将难题一一破解。

  难题之一,资源各归其主,不通过物理聚集,拥有者不愿拿出来共享,怎么办?立法最有力。去年11月1日施行的我国首部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明确:政府出资购买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必须加入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采购新设备,若可通过平台共享同类设施的,新申请不予批准。

  难题之二,如何调动仪器设施拥有单位和操作人员的积极性?政府引导性的补贴、奖励,必须跟上。平台管理方还鼓励提供方“争抢”服务对象,通过提供深度服务占领市场。科文公司是平台上最积极的资源提供方之一,用户需求一经上网,往往就被科文“抢下”。现在,他们在向客户提供情报数据分析基础上,正探索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深度辅助”企业科技创新。而科文也在知识服务“处女地”上率先开辟了自己的疆土。

  难题之三,如何让平台资源在持续流动中发挥作用?硬邦邦的仪器和数据背后,有200多名各领域专家随时待命,为企业创新出谋划策。中国上海测试中心主任马兰凤1月16日接受采访时,正发高烧躺在病床上。即使这样,她仍开着手机:“万一错过企业的需求,岂不害别人苦等?”用户的要求“五花八门”,有的只需简单回复一封电子邮件,有的则需要专家利用自己甚至同行的科研资源,经过多次来回沟通,方能完成一次咨询。正是有许多像马兰凤这样专家的参与,使平台从单纯的可见资源聚集,转变为无形的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目前用户共提出了2870个问题,有2556个获得满意答复,其中985个被提问者采纳。

  精细服务描绘未来愿景

  “贴近产业集群,贴近企业发展,集中精力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专业技术服务,是上海科技服务平台的新目标。”市科委领导认为,下一阶段,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将进入全面的“资源溢出期”。根据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引领工程”目标,在浦东张江园、金山、长宁、闵行等区将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数字媒体、新能源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努力增加质优价廉的专业技术和创业孵化服务供给,加大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借助“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本市和江苏、浙江等省正式启动了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已经投入运行的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系统”中,可以查阅包括安徽在内的三省一市884家仪器单位共3720台(套)入网仪器设施,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共2561台(套)。今后将进一步加大与长三角乃至与全国的共享力度,让科技资源产生更大范围的溢出效应。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马登哲建议,目前平台上的咨询提供者仍以“散户”为主,能否让本身具有强大研究资源和实力的科研实体单位也加入咨询系统,以此走进有需求的企业,形成双向互动?陈杰回应积极:作为平台管理部门,将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比如,在芯片分析公共技术平台等的筹建和运营中,通过引入多元投资、试点政府采购服务,培育自身也拥有一定科研实力的民营专业服务机构,以提高平台运作的市场化程度。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