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青海湖畔守护者葛玉修:19次三江源 5次可可西里  

2010.6.03
banquan22.jpeg

  图一

banquan22.jpeg

  【阅读提示】

  他,被誉为“青海湖鸟王”,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摄影网站,呼吁成立了中华对角羚特护区,为宣传环保几乎贡献了全部业余时间……

  他,就是青海湖畔的环保志愿者葛玉修。

  

  56岁的葛玉修现任青海省银监局纪委书记,但他为人所熟知却是因为他的志愿环保历程。十几年来,他几乎把自己的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环保宣传上,被冠以“青海湖鸟王”、“中华对角羚之父”等诸多称号……

  从摄影爱好者到环保志愿者

  他是我国第一个拍摄到中华对角羚的人,填补了中国这一物种的图片空白

  葛玉修痴迷摄影。青海湖上蓝天碧水、万鸟欢歌的场面令他震撼,因此迷上了拍摄青海湖鸟类。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有关鸟的书籍,观察鸟的起降、觅食和嬉戏状态,拍摄鸟类及其生态环境照片达6万多幅,被誉为“青海湖鸟王”。而他与环保结缘,也是从摄影开始。(见图一,在雪地拍摄的葛玉修。资料照片)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与朋友一起去布哈河口拍摄大天鹅,半路上碰见7只褐黄色的动物排成一线跳跃着狂奔,尾部的一团白色犹如盛开的白莲花,在枯黄的草地上分外显眼。他举起相机拍了下来,由此他成为全国第一个拍摄到普氏原羚即中华对角羚的人。他的照片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物种上的图片空白。

  后来,葛玉修了解到,20世纪初,普氏原羚广泛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珍贵动物目前仅存在于青海湖周边地区。1996年和1998年,普氏原羚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危级动物,1999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将其列为危级动物,目前仅存300余只,比大熊猫数量还要少。

  从那时起,葛玉修把挽救这一极度濒危物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环保摄影到环保实践

  他发起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摄影网站,呼吁建立了中华对角羚特护区

  2004年1月,葛玉修在青海湖东看到一只被狼撕咬得血肉模糊的公羊,那时他才知道,随着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中华对角羚的栖息地大为缩减,它们被逼到荒坡沙丘上寻觅食物和水源,体质越来越差。当时牧民们用铁丝网围护草场,这些铁丝网进一步分割了对角羚的栖息地,使平时分开的雌雄种群在繁殖季节里难以合群。

  为唤起全社会保护普氏原羚,葛玉修发起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摄影网站“青海青”,旨在“关注野生动物,维护高原生态”。他还在其他网站发表“呼吁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的建议,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与广泛响应。2008年12月,中华对角羚特护区在青海湖北岸成立,葛玉修被聘为保护站荣誉站长。

  从环保实践到环保宣传

  进学校、下工厂、到机关,他动员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在拍摄中,一看见那严重的鼠害、沙化的草原、雪线的上升、湖面的萎缩,还有那些哭泣的鱼类、悲鸣的鸟类以及流血的走兽,葛玉修就感到揪心,忍不住落泪。他说, 他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真实而严重的情况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他把青海湖及周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保护方面的问题,写成了百余篇文章广为宣传。他被青海省直机关党校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还担任了西宁市七一路小学、沈那中学、虎台中学等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用自己拍摄的300余幅图片制成了生态环保课件,在全国各地演讲126场,听众达3万余人。

  十几年来,为了追踪青海湖周边野生动物及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变化,他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他的节假日几乎都用在了观察研究野生动物上。为了自己的环保梦想,他经常行走、潜伏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环境里,装在衣兜里的矿泉水经常被冻成冰疙瘩,手冻得连羽绒服的扣子都无法扣上。

  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少人在问:他还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吗?葛玉修说,一想起折断翅膀的鸟,想起对角羚那绝望无助的眼神,他就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