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求各位哥哥姐姐们给我一点信心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求助】求各位哥哥姐姐们给我一点信心
偶是某医学院七年制的学生,如今已经到了第五个年头。现在正在痛苦中进行临床各科室的轮转实习。
让我成为一个临床医生,一直是家人特别是老爸的心愿。可偶实在是对大临床毫无兴致可言。每天跟着查房,不停地写病历,我间直郁闷到想从楼上跳下去。根本不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我是十分对生化及细胞生物学感兴趣的。无论是现实一点的功课还是浪漫一点的情节。关于这件事情,也跟老爸谈过。结果可想而知,他宁可打死我也不让我学基础医学。说那些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作,没什么前途的,以后家里人,亲戚朋友怎么能用得上你?
眼看着离二级学科选科的日子就不远了,我是很想搞基础了,至少每天不用面对着一大堆的杂事,可以在很好的环境下安心读书做实验。
可是想到老爸的说法和期望,我又懵懂了。因为对于分子生物学也只限于兴趣上,至于以后到底能做什么,可以胜任哪些工作,前途如何,真的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这里肯求各位正致立于此工作的前辈们指点指点。告诉我搞分子生物学的前途,或者说以后可以胜任哪些工作,以让我坚定信念的同时,也可以给老爸一个好的说法,让他老人家明白,无论做哪项工作,只要肯下功夫,都会有所成就的。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求助】求各位哥哥姐姐们给我一点信心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 ritou1985 (2014-3-29 16:14:18)

    QUOTE:

    原帖由 研究僧112 于 2014-3-29 16:13 发表
    偶是某医学院七年制的学生,如今已经到了第五个年头。现在正在痛苦中进行临床各科室的轮转实习。
    让我成为一个临床医生,一直是家人特别是老爸的心愿。可偶实在是对大临床毫无兴致可言。每天跟着查房,不停地写病历,我间直 ...
    我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很高兴看到国内现在还有你这样的学生,不盲从,不浮躁,不急功近利。
    你的兴趣可能也只限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科研工作可能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美好,要能够坐下来和耐得住寂寞,也可能你会喜欢。其实做科研工作的真正动力和愉悦感来自于对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最终阐明(有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贡献),荣誉等对于真正的研究者而言毫无意义。
    说一个故事,我的国外老板从高收入的外科医生转向从事基础研究,我问其中的原因,答曰:做医生可以拯救有限的患者(很多时候面对人类尚无能为力的疾病,医生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病人死去),而做研究得到的新发现可能可以拯救无数的患者。(但在国内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些!)
    尽管分子生物学还有不少未知的东西,但其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建立。对于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它就是直接的研究对象subject;但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讲,它只是一个研究工具或者手段tool。因此建议你以分子生物学为手段来研究医学。
    如果想从事基础研究,要做就要做的最好,给你几个建议:
    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多看外文高水平文献,硕士博士一定要找最好的国内老板(最好是年轻有为的海龟派),这一点不要compromise。当然博士也可以在国外读,然后去国外一流实验室进行2-3年的科研训练,然后继续呆在国外或回国当PI开展你自己的研究。
    我的看法:国内一般的院校,几乎没有真正的研究。
    读书时肯定辛苦收入低,毕业后就好了(如果你真的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非常棒的科研工作者,收入和工作都是a piece of cake,别人甚至会invite you而不是你apply for)。
  • 研究僧112 (2014-3-29 16:15:03)


    相关疾病:
    失眠头痛
    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楼上前辈的热情指教。
    这几天来,一直想考虑“职业”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问题。想得太多,难免失眠。
    我在考虑的是,我们这辈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背后的源动力倒底是个什么东西。
    想当年,我满怀踌躇地考进这所在东北最好的医学院最棒的专业,我以为这里的人,这里的环境都会是和想象中一样完美无瑕的。至少都喜欢做医生的人,都应该有着类似的喜好,或许大家都会很爱干净,或许寝室里有几株植物,大家都会记挂着照顾它……然后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根本是我想不到的。眼前的这些人,我有时真的是在问自己,他们真的能成为医生吗?
    有时父亲常说,你该适当改改自己的个性,多和同学联络感情,等以后大家都是医疗界骨干的时候,互相帮忙的时候会很多。然而就我观察眼前这几十个人而言,我能放心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托付给他们的,也就那一个两个。
    这些理科生里出来的尖子,大部分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懂得如何料理,成天脑袋里算计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该死的不负责任的考试制度,你每天都没有时间仔细读书,不得不随着大流在那里背题库;所谓的名家导师们也都明摆着弄虚做假,上梁不正下梁歪;真正有涵养的那些专家,都在舞台背后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
    这么些年的医学院的生活,真的让我失望透了,也受够了。
    我其实是很想当一名医生了,我也觉得我有这样的耐心与责任心去照顾好我的患者。然而在现实中,太多的无奈在冲垮我原初的意志。
    我受不了临床工作中太多的死的形式主义,我受不了医生和患者间完全没有勾通,我受不了在心力交瘁的同时还要受到白眼和漫骂,我受不了纷乱的工作环境,受不了日复一日的毫无新奇可言的诊疗方案,我最受不了的是在这样一所大医院里,我发现我们能为患者做的越来越少,所谓的对症治疗,在我看来,近似于一种没有结果的应付。
    最令人头疼的是利益。的确,能够在一所著名的医院里扎根工作,能够让一个人名利双收。这也我身边这群人,为之不停而毫无思虑地“奋斗”的动力。然而,现实中,那些在我们小辈耳中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看上去都是那么憔悴,他们的收入,也并非像我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及。(有的内科非常的大的人物的薪水,还不如我刚毕业的同学做商业经理赚得多)我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临床医生的价值被扁得一文不值。
    很多人都说医生很赚钱,有发展。可是就我看到的,一所大医院里,医生不是最有钱,大量资金都在看不见的人手中握着。真正赚钱的医生,也只是那些五十岁过后的爷爷辈。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每天都在医院里夜以继日熬到形容枯槁,还得对闲杂人等陪笑脸,一个月拿着和其他三流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的供奉,这未免是一种摧残。我一直在想,每天帮病人订饭的婆娘都比我以后能赚钱,比我们都有气势。
    我想了太多问题,问题就在于最初我把一切都想得太美,也或许是我把一切都想得太多……
    (未完待续)
    P.S: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是做过临床,因为各种的“受不了”,才转投基础工作的?很好奇哦。
  • 研究僧112 (2014-3-29 16:15:27)


    “尽管分子生物学还有不少未知的东西,但其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建立。对于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它就是直接的研究对象subject;但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讲,它只是一个研究工具或者手段tool。”
    关于上面这句,小弟还期待得到解答。
    tool就是指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手段来阐明病理,而subject中的课题,又是从何而来呢?也就是想问,一个真正的研究人员,他的核心工作,是在于发掘新的subject,并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加以阐明,还是大部分的subject都是现成的,而大量的工作都是在反复地操作试管离心机电泳仪?
    如若基础研究真的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那倒还可以,如若每天在重复机械动作,那还不如到临床来得实在。至少运动幅度会大些:P
    我需要真正有创造力的工作。。。
  • ritou1985 (2014-3-29 16:15:43)


    偶的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愿意针对你的问题说一些,希望有用(在DXY这些好象不太合适啊):
    1、要清楚目前中国大陆正处于经济急剧增长的时代,当经济急剧增长的时候,会迸发出很多社会问题。譬如贫富差距急剧拉大、TWFB盛行、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滞后等,另外原有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甚至丧失等等(如目前国内的“笑贫不笑娼”、“包二奶”,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的退化)。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虽不断提高,但标准也不断变化和提高,很难得到满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往往容易浮躁、迷茫、难以适应社会、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等等。
    2、尽管都市一派繁荣,但在农村有上亿的农民的生活还很贫困,根本看不起病,他们一年的收入还不及医生一个月的灰色收入,在城市也有大量的低收入群体,这是你无法想象的。 国内的医疗体制是非常糟糕的,真正可以称得上医生的是农村的赤脚医生。
    3、但对这些社会问题,要平和地看待。这些问题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也需要靠社会发展来解决。
    4、要以真诚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建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标准,目标要高于现实,但又不可过高,要能够激励自己而又不构成巨大压力。
  • ritou1985 (2014-3-29 16:16:06)

    QUOTE:

    原帖由 研究僧112 于 2014-3-29 16:15 发表

    “尽管分子生物学还有不少未知的东西,但其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建立。对于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它就是直接的研究对象subject;但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讲,它只是一个研究工具或者手段tool。”
    关于上面这句,小弟还期待得到解 ...
    中心法则是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已经确立,但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譬如真核生物的转录、翻译的分子机制,以及小RNA的问题等等很多都还不清楚,这是真正一流分子生物学家的任务(现在这些通常还是主要用酵母线虫等模式生物做的)。
    我说“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讲,它只是一个研究工具或者手段tool”,就是说譬如医学科研工作者可以用被已经广泛接受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方法来从分子水平上对医学现象进行解析和阐明,而不是从事上面的未知分子生物学理论课题的研究。
    创造源于平庸,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这样,都要踏踏实实,有一分努力就有一份收获。你可能把科研想的过于简单。建议你看一些诺贝尔获奖者的传记类的书籍,譬如象DNA双螺旋发现的故事等。
  • plaa (2014-3-29 16:16:28)


    我本科学的也是临床医学,读研时保送上了本校的分子生物学,虽然开始有一点失落,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jerryandleo学弟看问题有点偏激,社会本来就复杂,无论搞基础还是临床都不会是你想的那么纯洁,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就要热爱,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父母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你好.即使你选择了基础医学,一些临床知识也是必备的.希望你作出自己满意的选择.
  • 研究僧112 (2014-3-29 16:16:51)


    我个人觉得,做临床医生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做的,正如同做一个真的科研人员一样。
    不同性格个性的人,适合于不同工作种类。然而因为临床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他背后所附加的光芒及名利,吸引着大批的年轻人,尽管很多人的个性根本不适合于冲在第一线,他们也宁可放弃生存质量,而去追求那些附加的东西。
    也不能说那样就一定不对,个人追求不同。我也曾经被迷惑过。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然后现在我已经决定跳出来,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了。
  • xyw5 (2014-3-29 16:17:29)


    我是临床毕业,一年医生,现在生化研三(一流院校)。
    我真的对基础或而科学研究有无限的向往,我个人一直认为如苏格拉底所言人生的快乐来源于知识。我也觉得不论有多富有我一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科研。
    但是说真的,我个人认为科研光凭兴趣是不够的,一件事情要想一辈子做好往往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忍耐做下来的。人天生的兴趣大多是多样化,但做好一件事非得长时间专注不可,这本身是矛盾的。如果你觉得临床很烦躁,大概科研你会觉得更烦躁。实验的失败是主旋律,生活的清贫是读书期间的一大问题。
    大学时期一个老师曾讲,人天性走自己觉得阻力最小的路,你可以感觉一下是不是这样。
    某个很牛的科研导师(from Berkley)说,Idea is nothing,experiment is all.可能过分绝对,但很大程度上是对的,国内外很多人言必称创新,可是我见过的科研方面大师(我是井底蛙)没一个提这两字(包括Nobel prize winner)。我猜测创新是一件意气奋发的事这个观念是一个误区,反倒是严谨是大师每讲必谈的。我个人的理解是基础研究生一开始不是新技术发掘新subject,也不是技术证明已有的subject,而是用完善的手段证明一个subject的细节。重复机械动作是必然的,区别在于你是否能有一天做出正确无误的机械动作还是三年或五年如一日犯错误或改进的太慢。
    对于兴趣和创新这两个词我是非常反感的,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滥用这两个词汇,丁肇中对于兴趣的理解和居里夫人对于创新的理解很有实际价值,强烈推荐。
    经济问题是必须考虑的,在人类社会中任何问题本质都有经济面的。没有钱的科研是空中楼阁。国家之所以支持科研是因为他觉得有一天这个东西能给他赚钱。
    更实际一点,我想做科研,但我决不上生物系,也决不去生科院或出国读基础的研究生,因为前途(五年或十年后)我不确定。我坚信美国招大量的中国学生做科研主要是因为美国人本身不太愿意做,而且我想美国人平均智力不比中国人差,不做生物基础科研的原因大概他们不想以此为终生职业,原因我想只有一个是收入底。
    导师是极其重要的,主要是钱。科研的思维主要是依靠自己,就算导师在你读书期间帮你发一篇好文章,将来你独立了还是靠自己。导师要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导师要舍得花钱。
    看到太多坦诚的讲自己后悔跳进基础这个坑的和自欺欺人的说自己喜欢科研的,我得出两条:A,大部分人低估了科研的艰苦,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这个字的误导,不信的话,你可以定义以下创新,我猜大部分人没有明确概念。B既然大部分人持消极态度,自己积极的后果也是好的超出自己的预见的。
    再加一句题外话,今天本来是想赚分的(别人想用),但我看见这个帖子,就随性回了几句,希望斑竹能将它置顶,不要加分,甚至封我的号都可以(我再申请一个,0分吗,哈哈,玩笑)。不过真的,科研对我有压力,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但希望有更多人为之拼命。
  • ritou1985 (2014-3-29 16:17:56)

    农民都知道科学的重要性。
    你这读了十几年书的天之骄子居然认为是天方夜谭!
    你上学时教科书上的各种理论、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各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各种药物等等,哪一个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哪一个不是经过反复的研究实验得出来的?!
    拓展开去,你的衣食住行,哪一个不得益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不用追溯到什么几百年前,就以DNA双螺旋发现的1953年为界,你回去再看看书1953年到现在在医学领域都有那些新进展,对医学临床治疗和诊断都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国际上70年代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建立、80年代以胰岛素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药物的成功应用、90年代SCID-ADA基因疗法的成功,国内70年代青蒿素的成功研制(现在还在非洲抗疟)等等,这些惠近在咫尺的进展都是天方夜谭?
    我敢断定:
    如果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有你这种想法的话,绝对不会作出“"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bacterium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ts role in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此等惠及无数患者的发现!*
    *参见: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5,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 ... tes/2005/index.html
  • ritou1985 (2014-3-29 16:18:27)

    声名一点,我对丁肇中对于兴趣的理解和居里夫人对于创新的理解以前没有看过,现在也没有时间看,以后有空再说。
    说说我对创新和兴趣的一点小认识:
    1、关于创新:
    据我所知,国外譬如美国和日本研究人员在写比较大的基金申请的时候,也必须说明研究的创新点什么,我想这是必须的(明确自己的研究能在理论或应用上有什么突破)。中国的基金申请也大抵如此。
    实际生活中,国内人员言必称哦什么重大创新,国外人员很少讲,我基本没有听到。为什么这样?做研究本来就是探索未知的东西,毫无疑问是创新了。国内人员言必称创新主要是因为原来以及现在绝大多数人仍然在进行着低水平的跟踪模仿重复研究,所以不少人叫嚣声称创新可以理解。这是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2、关于兴趣:
    兴趣很少是天生的,都是后天生成或培养的。有一点也很重要:如果你努力或者擅长做某事,你就能做的更好,兴趣自然就不断增加;继而,你越有兴趣,你就可能做的越好,这是良性循环。反之,越是没有兴趣,越是作不好;越是作不好,就越是没有兴趣。
    对于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来讲,无论基础或者临床,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也都不会做的太差。
    选择哪一种职业,主要是还是在选择某种生活方式,兴趣应该是次要的。偶选择了高校,是喜欢高校相对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科研教学都很喜欢的,所以拒绝到公司和研究所工作。
  • ritou1985 (2014-3-29 16:18:47)

    实在不敢苟同这句话,尽管偶知道他是在强调experiment的重要性。
    科研中Idea的魅力和作用谁都知道,历史上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哪个不是以idea取胜?Idea的水平和质量从一开始就直接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experiment只不过是一个证明idea的工具罢了,这道理谁都明白。如果“Idea is nothing”,那我说只有那种毫无理论基础的异想天开的idea才是nothing。
    experiment做的再好,充其量是一个不错的technician或bench researcher。只有idea和experiment都厉害才是真正的researcher(这通常是经过系统的博士后训练的30-40岁的researcher,真正的PI),实际上好的idea也往往需要你非常熟悉各种experiment,而现在岁数大的掌握科研资源的所谓牛人专家大师,experiment早就当咸菜吃了,还能有好的高质量的经得住experiment证明的idea?
    如果真有你说的这么回事,我觉得这位导师也不怎么样。请check一下他/她的publication,然后挂出来,让我也开开眼。
    “from Berkley”未必就是“牛”的代名词。
  • moonlight45 (2014-3-29 16:19:18)

    我也不是完全同意idea is nothing,事实上我都不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会完全同意。但刚入门的学生在不理解experiment和科研体系时候,讲idea是空中楼台,我是针对楼主的创新观念讲的。就我理解Idea is nothing,experiment is all.这句话的意义是说想出一个idea如果不能证明就往往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原因是这个idea的正确性是不可获得的,所以它在整个科研体系中往往不值一文。实验的严谨性,全面性是刚入门的人必须注意的。
    牛导from Berkley 是蒲慕明
  • ritou1985 (2014-3-29 16:19:54)

    QUOTE:

    原帖由 moonlight45 于 2014-3-29 16:19 发表
    我也不是完全同意idea is nothing,事实上我都不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会完全同意。但刚入门的学生在不理解experiment和科研体系时候,讲idea是空中楼台,我是针对楼主的创新观念讲的。就我理解Idea is nothing,experiment is  ...
    你也不用再费心辩解了。你所说得那些idea根本就谈不上是真正的idea。
    数学上的各种假想,譬如最近***的庞加莱猜想,1904年提出,100年内无人能够证明,也没有价值吗?
    分子生物学领域最初的原始的关于转基因的想法也不是马上就得以实现和证明的,也没有价值吗?
    蒲慕明确实牛,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更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事事牛时时牛句句牛。他的这句话就是不牛,不仅不牛还相当错误,如果你的所说属实的话。让偶也算开了眼!
  • moonlight45 (2014-3-29 16:20:18)


    关于经济收入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选择方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本以为卫生部与中央对医疗体制的问题是明晰的,可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文章建议(from 求是,人民日报和十六大的报告)来看,国家还是幻想如何以低成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想法是违反经济原则的,在医疗体制的改革中,主要的是得引入商业保险,也就是说强制性的使人们购买商业保险而不是国家的社保,社保是走不通的。在商业保险建立的情况下,开放医院经营。当然我也可能是错的,欢迎排砖。
    现在国家在治理药物回扣,不知道能不能做的到,如果能单纯把药物回扣降下来,而不增加医生收入,病人会更痛苦,怨声会更大(不信吗)。现在的问题是在医疗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前提下,谁来出钱,怎样分配,怎样实现。
    所以如果想要一个好一点的salary,医生是效益比最好的,尤其从一段较长的时间来看。
  • moonlight45 (2014-3-29 16:20:35)


    一个收入不高的工作是需要考虑的。
    卡内基说人都羞于承认错误,而总是百般狡赖,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这样。
    关于idea的我在这个贴子里说的有点不太清楚(我觉得我就不太清楚),我觉得它和绝大部分人关于创新科研的观念是直接联系的,所以对刚入门或即将入门的同学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但我觉得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是实证(我不知道这个词用的准不准)的重要性。
    buyqun是海归老板,他的水平比我应该是高多了。我只是给出一点建议。
    不过说真的,庞加莱猜想的意义很大,这是丘成桐老先生说的,我自己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不明白庞加莱猜想在讲什么(什么三纬拓扑),更不明白证明过程,所以说价值真是不懂,真的不懂,我觉得对于我最重要的是好好学数学,我和buyqun最主要的差别不在不知道庞加莱猜想,而是没有足够的数学知识。
    转基因的想法例子里面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在这想法实现之前是不是有成千上万的人有这个idea并最终被一步一步推进还是只有少数人想到并立马实现,我猜是前者(哈,不太严谨了)。
    水很重要,宝石无用,但宝石因为稀少确交换价值很大。
    研究生得注意idea以外的东西(在我的学校)。
    交流本身就不可能是无障碍的,格林斯潘说:“如果你觉得你已完全明白了你觉得你以为我所要你明白的我的意思,我想你错了。”
    过年好!
  • ritou1985 (2014-3-29 16:20:56)

    社会问题不是通过看“求是、人民日报和十六大的报告”这些冠冕堂皇的文章就可以了解的,年轻人要深入生活,要倾听底层的声音,要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在一个社会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里,医生的高收入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须的,这体现了对人类自身生命的尊重。但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当医生的,不仅对从业者各方面素质有要求,医生的培养代价也是高昂和费时的。医生应该也必须得到来自社会的高度尊重,但医生也应该为此付出更多,工作压力自然要大一点。
    现在的治理药物回扣措施都是乱弹琴!医、药分家,政府和医保为医生的高收入买单,做到这一点一切都迎刃而解。中国的医院要靠卖药来给医生开工资和维持医院的运转,拿生命做生意,是对人类自身生命的肆意践踏和侮辱!
    我了解到的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医疗体制,美国的应该是糟糕的,不少人认为崩溃是早晚的事;日本的很好,美国人都羡慕;英国的主要是覆盖基本医疗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想学英国。
    要知道,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你知道他们的人均收入是多少?有多少人能看得起病?有多少人能买的起商业保险?还有城市的低收入人群!
    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城市的发展,靠的就是这9亿农民的极度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对农村土地、经济和环境的疯狂破坏和肆意践踏为代价换来的!80年代农村变化翻天腹地,90年代到现在是在倒退!说8%的GDP是滴血的GDP,一点都不为过!
    所以,现在政府为农民和城市的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医保买单是必须和应该的!
    在社会发展还不完全、城乡差距还非常大的情况下,也只有借鉴英国的覆盖基本医保的道路是可行的!
  • tuuu2 (2014-3-29 16:21:17)

    "你也不用再费心辩解了。你所说得那些idea根本就谈不上是真正的idea。
    数学上的各种假想,譬如最近***的庞加莱猜想,1904年提出,100年内无人能够证明,也没有价值吗?
    分子生物学领域最初的原始的关于转基因的想法也不是马上就得以实现和证明的,也没有价值吗?
    蒲慕明确实牛,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更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事事牛时时牛句句牛。他的这句话就是不牛,不仅不牛还相当错误,如果你的所说属实的话。让偶也算开了眼!"
    1。偶也听说过这句话是蒲慕明所说;
    2。偶认为这句话的目的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而不是说idea不重要;生命科学毕竟是门实验学科,而不是理论学科;
  • 研究僧112 (2014-3-29 16:21:53)

    哎,最近在读沃森写的“双螺旋”,写了个impression of after-reading,贴在这里。
    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选择的,这句话真好,有时候人就是要自圆其说喽……
    共勉……终归说来,自已一直想做的,就是想抛开一些附加的东西,而变得简单的去喜欢一样东西,这样,的确是很难而又面临不断冲动突的。
    ----------------------------------------------------------------------------------------
    总归来说,无论这本书如何的生活零碎,或许根本谈不上什么非读不可的大作,(尽管它出自名家之笔,但名家已经放弃了身价,本要还原不是那么具有“亲和力”的科学界以人间烟火之面目,那我们还等什么呢?)但它总归是科学界顶尖社群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的点滴写照。它抛弃掉所有一切的枯燥与乏味显赫与功名,把你带回到你最初所向往的那块充满神秘诱惑的处女之地。
    如同作者在前言中所述及的那样,“我希望本书将说明这样一种观念,即科学很少会象门外汉所想象的那样,按照直接了当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的。相反,科学的进步(有时则是倒退)往往全盘是人为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人物本身以及文化传统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为此,我试图在书中再现我对当时的有关事件和人物的最初印象,而不是对自从发现DNA结构以来我所知道的一切作出评价。虽然,后者或许更为客观,但它却无法真实地反映一种冒险精神。这种冒险精神的特征是年轻人的自以为是,并且认为真理一旦发现就言简意赅、尽善尽美。书中的许多评论似乎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公正的……”
    个人觉得这是一本喜欢从事探索活动的人所应该放在厕所里,或者厨房里,可以觉得无聊的时候,随便翻开来,无论从哪个地方读起都可以用用来解闷的书,就像是科学界的八卦杂志一样,它可以时刻提醒你,保有你最初从事探索事业所拥有的精神吧,不要被那些已经像太阳一下刺眼到不能直视的权威所吓到不能拥有自己最宝贵的思想,让我们看看即使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竟然也是一些小字辈们(堂堂的诺奖得主竟然也是靠着奖学金救济的游学人士)在不受权威所关注的角落,用着像是儿童堆垒玩具一样好奇心,一点点成就起来的。
    顺便也让我们这些平常人看看那些真的是所谓的“八卦”,即身处于精英团队中的一员,敢于打破自己的和其它人的给外界的精英形象,以至于整本书的行文都脱离了我以前对于这种学究式读物的印象,当我不断读到诸如“与其说她愿意听任威尔金斯的指挥来制作螺旋模型,还不如说她可能会把铜丝模型缠在威尔金斯的脖子上”这类语句时,笑到别人误以为我走火入魔。所有一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不可一世的诺奖得主,他们除了在自己所专注的事业上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天赋和耐心,在其它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喜好与憎恶,包括各个小政治团体小打小闹,著名人士的政治倾向,以及对于成功的贪图,甚或某些特殊的癖好,都是与我们常人大无二致的。有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有拉近不同人群之间相互理解沟通的作用了。
    在“神迹”不断被精心开启的一个个断点,你会发现,如今已经看似极其简单的中学生物学知识,在当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存在着多么大的变数与可能。这些我们已经不会再去用心加以思索的黄金定律,在其最初被揭示的过程中,竟然像是充满着无数分岔的迷宫,神秘得让人无奈而又欲罢不能。
  • yhz1973 (2014-3-29 16:22:32)

    惭愧,我在临床工作了几年,本来一心想考临床,结果被调剂到生化,一心的梦想是考回临床。现在二年级,老板到国外作访问学者一年,现在还没有回来。自己一个人,没有师兄师姐,没有师弟师妹,整天混着日子,实验做不出来,只是有点干着急。看看上边的那些肺腑之言,甚觉惭愧!!!这地方还真该多来!今天被净化了一次,颇有收获!!谢谢!
  • moonlight45 (2014-3-29 16:23:14)

    我不知道是不是该象“医事”或“水王”一样写一篇关于基础医学的问题,我觉得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很多问题很多你不想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得问题。
    站在导师的角度与学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永远不能指望导师考虑我们自己的问题,时间的安排涉及到你将来的个人能力塑造;个人多方面的发展可能给你一个好的职业选择范围。
    毕竟人是要有生活依靠的,很多在我们做学生的看来自然而然的事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大不相同的,世间没有世外桃园,包括导师在内的每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利益。
    我想,如果研究僧112有幸遇到一个相对公允的导师那是一种偶然,导师在人格方面和学生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希望有好的经济生活条件,他们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也试图不劳而获,这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不可更改的愿望,没有监督的科研可能是低效的科研,虽然现在各校导师都在要求自主权。
    说一个俏皮话,不知道是不是离题太远,人既是江湖,科研临床都差不太多,表现形式不一样,沉醉在沃森的书里会让你看不见真实的科研生活背底,如果你觉得这种沉醉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我想这已经很厉害了;如果你觉得没问题,通常将来你会后悔;如果你看不懂我在说什么,还是别来搞科研的好。
    黑夜漫长的等待会看到一点火花,坚信这一点会让你感觉和沃森一样,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会有怀疑,继而会有更大的怀疑,痛苦就来了。
    罗素说过,教人做好一件事的快乐远胜自己把它做好,导师也是普通人。
查看完整回复请点击这里:
【求助】求各位哥哥姐姐们给我一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