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四川大学权威期刊发表乙肝研究新成果

2015.11.30

  来自四川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我国西部多民族地区的HBV基因型和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发布在11月27日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学科主任王兰兰(Lanlan Wang)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免疫与免疫调控机制研究、免疫抑制药物代谢基因组学及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在移植受者药物代谢及器官损伤机制研究等。

  乙型肝炎是全球的一个公共卫生首要问题,在全世界有3.5亿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每年造成了68.6万人死亡。中国是HBV高度流行的国家,一次全国HBV调查显示在普通群体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5%。自2002年开始对所有新生儿普及接种乙肝疫苗以来,全中国HbsAg流行率在2006年显著下降至7.18%,西南地区为7.9%。

  HBV具有一个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基因组。根据HBV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异质性≥8%或其S基因序列异质性为4%–8%的标准,当前HBV分为A-J 10个基因型,并可进而将这些基因型分为不同的基因亚型。

  HBV基因型和其基因亚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人种的特异性。在中国, B基因型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C基因型在南方地区则更多见。HBV/CD重组体流行于西藏和青海藏族人群体,在云南省也零星发现有这种重组体。D基因型主要存在于新疆维族人群中。这两种HBV基因型在汉族人群中少见。一些研究还表明,不同的HBV基因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慢性乙肝(CHB)患者表现不同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且不同基因型患者对于标准干扰素α (IFN-α)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在中国西部的多民族地区,开展了对HBV基因型和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的流行病学调查。他们从2011-2013年招募了来自4个民族的总共1316名HBV患者。通过Sanger测序确定了基因型和耐药突变,鉴别出了B, C, D和C/D四种基因型。其中B和C基因型在汉族人群中常见,D基因型见于维族人群中。C基因型是藏族人和彝族人的主要基因型,重组C/D只存在于藏族人中。

  研究证实抗病毒药拉米夫定(Lamivudine)在所有人群中均常见,尤其是在汉族人群中耐药达42.8%。在所有人群中几乎没有观察到恩替卡韦(Entecavir)耐药。相比于B基因型,多药耐药突变rtA181T/V在C基因型中显示出更高的发生率,这与C基因型具有更高的阿德福韦(adefovir)耐药性相一致。而在不同的基因型中其他药物的耐药突变发生率及临床因子未显示出差异。

  新研究显示在中国西部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呈现不同的地理和人种分布,由此为临床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