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翟延举:我的春节,只有那远方的玉米地

2009.1.11

        湛蓝色的羊毛衫,干练精致的短发,烫着卷儿。

  眼前的翟延举,就是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农民育种专家,因为是女性,自然备受瞩目。虽是装扮时尚,却也无法掩盖长期经受风吹雨打的痕迹,黝黑的皮肤,略显干裂,一笑,眼角露出几道笑纹。

  “来北京开会前,女儿陪我到城里逛了几天,买了几套衣服。你别笑话,还从未穿过这么贵的衣服。再说,天天呆在田里的人哪有心思打扮。”

1_200901142059101.jpg

  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有些局促腼腆。

  翟延举与育种结下的不解之缘,得从20多年前说起。

  1981年,翟延举由于身体原因,错过上大学的机会,只得回家务农。她参加了青年们成立的农业实验站,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山东莱州是我国著名的玉米育种之乡,20多岁的翟延举将科研目标锁定在了玉米育种。

  玉米育种最常用的方法,是从杂交种选出自交系,然后再组配杂交种。从事这项事业,获得成功的机会与试验的次数成正比:谁亲临田间的时间多,选的材料多,选系多,组合多,谁就会发现奇迹,得到十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

  为了抓住十万分之一的机会,翟延举奔赴海南进行育种试验。因为那里气候条件好,一年能做三季,可缩短研究周期。

  海南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很多人打了退堂鼓。翟延举没有退缩,参与了著名的“掖单系列”玉米育种的培育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翟延举和家人自筹资金成立金海作物研究所,家人凑份子租用了农户100亩地,她开始全面主持高产、优质、多抗型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每年十月南下,次年开春返乡。为了获取新型自交系和加速良种繁殖,她就像候鸟追逐春天一般,往返于胶东半岛和海南之间。

  白天在玉米地里重复着辛苦又枯燥的工作,一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观察是育种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即使大雨滂沱也要泡在田间地头观察。

  海南俗语:“三只老鼠一麻袋”,形容当地老鼠奇大无比。一次,大家一早起来,发现试验田被硕鼠光顾,一粒玉米不剩。

  看着自己的辛勤成果毁于一旦,翟延举心痛不已。从此之后,只要玉米授粉一结束,晚间她就和同事在田间搭起床铺,看守玉米。酷热、潮湿以及蚊虫的袭扰让翟延举难以入眠,更让她放心不下的还有那远在家乡、牙牙学语的女儿。

  就这样,年复一年,翟延举在海南田间度过了十几个春节。

  1996年,用血汗浇灌出的成果“金海”1号诞生了。“金海”2号、3号、4号也相继问世。

  1999年年底,当育种获得成功的时候,翟延举终因积劳成疾,栽倒在海南的玉米地中。她不得不回济南住院治疗。半个月后,也就是正月初六,她又踏上了去海南的征途。

  就这样,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玉米杂交良种“金海”5号诞生了。专家认为,这个高产、优质、多抗型玉米新品种丰富了我国的玉米种质资源,缓解了我国超高产夏玉米遗传基础脆弱、种质资源单一的问题。

  当今天接受国家的科技奖励时,她感慨万千,对孩子成长教育亏欠太多,自己也被神经衰弱等病情困扰,“我付出了太多代价。”

  “这次能和全家在家乡过年吗?”

  她想了想,有些无奈:“恐怕没机会了。会后去海南的机票早已订好了。”(科技日报北京1月9日电)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