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上海电镀企业生存调查:工艺落后 改造难度大

2014.1.02

  “两高”司法解释出台,降低企业入罪门槛,电镀业感受到巨大的环保压力,因为其生产不仅涉及重金属,还有危废、有毒化学品等。根据最新出台的“两高”司法解释,“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的;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3倍以上的”都将被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将受到刑事处罚。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上海还有248家电镀企业,很多企业甚至仍采用手工生产线。为什么现代化大都市还要保留这些电镀企业?本报记者深入上海采访,一探风口浪尖下的电镀企业。

  “‘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对电镀企业的触动很大。”上海浦东新区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刚刚组织了电镀企业法人培训,请上海市高院的专家对政策进行解读,“企业法人听完后表示压力很大,环境意识需要提高,现在都要小心翼翼”。

  上海市电镀协会副理事长王国祥告诉记者,据他所知,2013年上海市有30多家电镀企业出现超标排放的情况。事实上,类似电镀这样的高污染行业生存空间已经非常狭窄,但上海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又都离不开电镀;上海电镀行业的历史悠久,但目前仍有大量手工生产线在运行,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由于很多企业处于工业园区之外,无法获得环评批复,也就无法改进工艺;园区集中发展被认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又很难找到可以建立园区的土地。

  多种问题纠结在一起,很多企业只能无奈地维持现状,而“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后,无论企业管理者还是环保监管者,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困局一 两极分化

  一边是污水满地的手工电镀车间,一边是现代化生产线

  “两极分化”,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董强和上海市电镀协会副理事长王国祥都这样描述上海电镀行业的现状。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半导体厂等企业,电镀是其中一道工序,这样的企业多是自动化生产线,但很多不在工业园区内的电镀厂多存在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操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环境治理水平较差。

  满地的污水,刺鼻的酸味,房间中间六七个并排在一起的镀槽就是所谓的生产线。简陋的镀槽里是各种镀液,多含有强酸、强碱甚至重金属、有毒有害化学品。镀件在镀槽之间的传送全部依靠工人手工操作,很容易将电镀液或冲洗废水带出槽外。记者在多个手工车间看到,地面废水横流,工人似乎并不在意。这就是上海浦东电镀厂的手工车间,这家始建于1963年的老厂,现在有8个生产车间,镀种包括铬、镍等。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上海电镀行业中还有很多。

  对于“两极分化”的另一“极”,记者同样印象深刻。在上海金杨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区一尘不染,车间里机器轰鸣,地面干爽整洁。整套电镀工艺流程全部自动控制,只有三四位工人在看管巡视。这家公司主要生产电池外壳,拥有自动化的镀镍生产线。

  王国祥告诉记者,上海电镀行业始于1890年的江南机器制造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电镀行业发展迅速,还出现了专业的电镀学校。“1989年,上海的电镀厂

  达690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很多电镀厂逐渐退出,到2003年减少到360家。目前,上海共有248家电镀厂,分布在上海市10个区县,浦东新区约有50家。“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电镀厂被个人承包,受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缓慢,改造不及时,工艺落后。”他说,近几年,一些企业家积累了资本,改造力度在加大,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困局二 管理混乱的“厂中厂”

  层层转包,车间各自为政,老厂长如履薄冰只想守好这个摊儿

  浦东电镀厂对面就是外观靓丽的写字楼,与这家50年历史的老国企形成强烈反差。董强告诉记者,浦东电镀厂对面是各大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后面不远就是一个高档别墅区。50年的老国企,在强烈的反差中,越发显得破败、落寞。

  浦东电镀厂颠覆了人们印象中国企高档大气的传统形象。现在,这家企业的8个车间已经被分散承包出去,现在的“电镀厂”只负责各车间电镀废水的最终处理。“虽然车间被承包出去,但如果出现环境问题,还是要追究我的责任。所以,我现在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不想工作要做得多么出色,只想守好这个摊儿,在我退休之前不出什么差错就好。”浦东电镀厂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厂中厂”在上海电镀业不在少数。由于上海市环保部门和电镀协会加强了对电镀行业的源头管理,对电镀企业审批和电镀准入证发放加强管理,使得上海电镀企业的总数没有大幅增长。

  但是,不少持有电镀准入证的企业通过层层转包,设置电镀分厂(车间),并对外租赁部分厂房(车间)从事电镀生产。这些电镀车间(点)都打着专业电镀企业下属车间、相互合作或参股经营、生产的口号,导致监管和调查取证的难度不断加大。

  由于这类车间(点)和“厂中厂”的存在,导致不少电镀企业内部各自为政、对外统一口径,管理十分混乱。这类企业没有长远规划,车间主要采用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使得原有的源头控制模式流于形式。

困局三 无法完成的工艺改造

  进不了园区,拿不到环评批复,只能维持现状

  目前,上海电镀企业中还有大量手工生产线在运行,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很多企业也希望改进工艺,但改工艺就要做环评。”环保部门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多处于工业园区之外,根据《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工业项目原则上应当设置在依法批准设立、环境基础设施完备的开发区的工业用地内。所以,园区外的新、改、扩建项目拿不到环评批复,改造也就无从谈起,只能维持现状,行业发展进入一个“死循环”。

  根据2007年污染源普查资料统计,上海市2000年以前建厂的电镀企业共162家,占行业企业总数的65.59%。当时,很多企业选在远离居民区、邻近河流的地方建厂,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工业企业逐渐向工业区集中,电镀行业企业目前的产业布局已不再适应当前环保形势的发展要求。

  环保部门和行业协会一直呼吁划定专门的电镀集中园区,通过提高准入门槛等方式促进企业改善工艺、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但却一直未能得到落实。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