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时评:学历与能力的用人标准之争

2015.5.13

   一名准毕业生,本科四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第一,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教育公司。可如今毕业季将至,他投的简历超过50份,却没有收到一份面试通知。

  近日,安阳工学院大四学生孙梦涛的遭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后,该校学长以自身经历告诉他,“自己以本科学历求职时也几乎接不到面试通知,可自从考上‘985工程’院校研究生后,投简历几乎百发百中。”这让小孙不得不重新思考: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

  的确,“学历重于能力”是当前很多单位的用人标准。在招聘过程中,往往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门会用“211工程”“985工程”等关键词筛选应聘者,甚至存在选辅导员都要名校硕博,保安都要本科学历的用人攀比。因此,缺少了“敲门砖”的孙梦涛自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

  名校崇拜的背后有其必然性。首先是就业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失衡。在全球经济仍旧疲软,用人单位仍在精简裁员的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在逐年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15届毕业生预计达到750万,比2007年增长了约52%。一个好岗位,甚至会引来数万人投简历。

  “供求失衡”造成了招聘过程中衡量标准的有失公平。当“供”以十倍、百倍大于“求”时,人力资源部门不得不对应聘毕业生设门槛,以减轻筛选压力。第一道关卡就是“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毕业生,划线标准还有专业、成绩排名、是否党员等,因而造成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简历环节就可能被筛掉,更遑论当面展示自己的能力。

  诚然,“重学历”的背后,存在着用人单位对人才学历攀比的嫌疑。名校崇拜反映了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长期以来,冠有“211工程”“985工程”光环的名校,不仅可以获得最优秀的生源,而且还有着财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师资队伍、课题项目、教学设备自然也是一流,使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笔者认为,应该从多方面理解和解决就业市场上“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在国家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可以指导或推荐学生到自己心仪的单位实习,通过校园招聘会、校企人才基地等多种形式让用人单位多方面了解本校学生。其次,大学生应该在大二、大三期间就认真分析未来就业方向,寻找心仪的单位或领域实习,积攒人脉。最后,用人单位也可以面向所有高校,广招有能力的实习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