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科技:投入增加 论文翻番

2010.4.02

  中国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跃升期,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面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突出优势与增长趋势,分析对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和发展。

  瓶颈,有助于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重点跨越的突破。

  我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天宫一号”空间目标飞行器效果图。

  1月10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首批设备在天津投入运行。

  2月6日,郑西高铁正式投入运营。

  2月26日,我国自行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海出坞。

 

  创新增速——论文、ZL翻番 研究触角延展

  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0年新年伊始,英国著名的《新科学家》杂志发表汤姆森路透集团乔纳森·亚当斯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年来全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十年来中国在新闻头条中出现的频次非常多,中国将成为未来全球科技的主导。中国作为科学强国的兴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也正在成为新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核心。

  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收录的全世界10500份期刊的科学论文索引,1998年,中国的研究论文产出为每年2万篇;2006年达到了8.3万篇,超过了传统的科学强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2009年,中国科学论文产出超过了12万篇,仅次于美国的35万篇。美国在过去10年中科学论文产出仅增长了30%左右,而中国科学论文产出增长了数倍。

  中国的研究基础也日益多样化,正在迅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出来,转向新兴的领域。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科学(包括矿物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10%。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20%,特别是在复合材料、陶瓷和高分子科学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在结晶学、冶金工程领域也有非凡表现。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高质量论文产出也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以本国机构的研究为基础从制造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这些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对于中国未来工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008年12月,汤姆森路透集团发表题为《中国ZL:中国创新现状及未来走向》的研究报告。报告预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创新大国,中国的ZL总量有望在2011年超过日本,于2012年超过美国。

  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已发生转变,它正逐渐走出传统农业和制造业,重点转向以创新为导向的活动。中国政府的政策是中国ZL增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投入增加——研发经费第三 人才数量第二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日益改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无论是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还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我国突破了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超级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科技部2007年发布的中国科技实力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研发支出增长十分迅速,1981—2007年间的研发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了24.021%,位居OECD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位。

  从研发支出的总量上看,2007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达到了约1023亿美元,已经超过德国的718.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研发支出国。

  中国的研发支出占OECD所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总研发支出的份额增长也十分显著,从1991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10%左右。

 

  合作增强——中美最为活跃 亚洲网络形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合作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已经形成。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其中的97个国家签订了103个政府间合作协定,多边和双边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07年为止,中国已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06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出任各级领导职位。

  1999—2003年,中国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接近5万篇,而2004—2008年这一数字增长了一倍多,占中国论文总数的1/4强。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研究对象,最近10年两国作者合著论文共计55817篇。2004—2008年,中国科学论文总量中有将近9%是与美国作者合著的,这一比例高于与其他国家的合著水平。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合作对象除美国外,还包括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亚洲合作者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主。另外,中国科学界与瑞典、荷兰的科学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与中国台湾的科学合作与交流也更加密切。

  汤姆森路透集团的报告指出,中国科学的地位已得到大幅提升,目前中国已站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欧美国家进行科研合作。中国日益扩大的区域科学合作为全球科学合作新格局的形成发出了新的信号:过去亚太国家主要依靠与传统发达国家的合作来促进本国科学进步,如今以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为主的亚洲科学合作网络正逐渐形成。

 

  排名提高——发展态势良好 整体基础提升

  自2005年开始,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我国的各项排名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第二十九位跃居到2007年的第十五位,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保持在第十七位,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我国在人均GDP低于1万美元的20个国家中的排名始终占据第一的位置,表明在这一国家群中,我国有非常突出的优势。而在人口总数超过2000万的29个国家的排名中,近3年保持在第四至第六名的地位,位于中国前面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日本,表明中国在人口较多国家群中仍然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四项基本要素的排名中,中国在经济表现方面比较突出,始终处于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美国。

  2001年以后,IMD对世界竞争力评价的总体框架进行了较大修改,将以往的“科学技术”归入到“基础设施”基本要素当中。基础设施基本要素包含5个子要素,分别为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健康与环境,以及教育。

  2007年以来,我国科学基础设施的国际排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7年达到第十五名,2008年跨越5位,首次进入世界前10名,而2009年更是跃居到世界第六名的位置。

  基本基础设施在2007年达到第八名,但2008年又退到第十六名,2009年仍然保持第十六名。技术基础设施的排名在2007年达到第二十七名,2009年跃居到第二十一名。健康与环境以及教育这两个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子要素,一直是我国的弱项,排名基本在第四十二与第五十三名之间徘徊,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正视不足——人均数据不高 科技引领不够

  通过深度分析IMD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有关科学技术指标的国家或地区排序,可以全面、客观地看到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体系中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成绩,正确对待差距。从我国实际国情和需求出发,选择正确的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我国科学技术的劣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健康与环境、教育,以及技术基础设施的指标中,科学基础设施中的劣势指标最少。与2008年相比,一些劣势指标在2009年提升为中等指标,例如,每千户居民拥有固定电话主干线数和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风险投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庞大、经济结构非常复杂的发展中大国,一些以绝对数据占据优势的项目,在以人均相对数据计算时都变成劣势项目。例如:全国人均研发人员、每千人使用宽带网人数、每10万人拥有的有效ZL数、全国人均研发经费、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千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每千户居民中移动电话用户等指标的排名都比较落后。同时,人均研发经费与人员的投入,以及每10万人拥有的有效ZL数等,距离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也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保持了较高增长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比,我国在研究开发投入、技术设施和技术条件、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通过分析劣势项目,可以看出我国在健康保健、医疗条件、生态环境,以及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都还相对落后,需要科技进步的大力支撑和引领,实现我国在这些落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实力是一个国家科学实际能力与潜力的综合体现。科学潜力是指具有可能发挥、但尚未发挥或尚未完全发挥出的科学能力,用科学基础条件和科学投入来反映。科学实际能力则是指已经发挥出的科学能力,可用科学直接产出以及科学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来反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持开展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将一国的科学实力定义为在现有科研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科研投入、开展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取得科研产出的总体水平与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13个主要国家2002—200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科学实力能进入“多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科研投入总量较大,在13个主要国家中一直排名第三;中国科学产出增长较快,从2005年的第十一名上升到2006年的第十名;中国在科学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方面进步较快,从2002年的排名第十二上升至2006年的排名第八。科学投入和产出的增加是中国科学实力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然而,中国科学产出和科学基础条件在13个主要国家中的排名总体靠后。与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相比,我国科学实力还只是属于“潜力”型。

  就全球总体情况来看,美国的科学实力傲视群雄,其科学实力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是科学实力上的超级大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的科学实力位居美国之后,属于科学实力上的“多强”。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