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杨芃原:微流控技术有望十年内得到普遍应用

2010.12.03
  我国在微全分析领域的发展状况

  我国近年来在微全分析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发表的文章数量已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样的学术成绩在我国其它研究领域是非常罕见的。但同时杨教授也指出,虽然我国在中上等水平的文章中已具备很强的竞争实力,但还是缺乏一些顶尖级的研究成果,如在《Nature》、《Science》等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还很不够,这也是我国研究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科学研究促进了仪器的研制与产业化。1999年9月,首台微流控芯片商品化分析仪器Agilent 2100 Bioanalyser投放市场,用于核酸及蛋白质分析。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越来越深入,使得整体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世界有上百家生产微流控器件和设备的仪器公司,产品可应用于检测人体血液中血糖、一氧化氮浓度;针对肥胖病人检测脂类浓度;以及病毒检测等。

  我国在仪器产业化方面,国家已支持几千万发展微流控器件,并已研制开发出商品化仪器,如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已成功合作开发出一款小型基于微流控技术的DNA检测仪。


  微流控技术有望十年内得到普遍应用

  MEMS技术从80年代初期发展到现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大量仪器产品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目前采用MEMS技术开发的各种分析仪器,大多数基于纯物理反应机理,如半导体逻辑电路的生产制造,其稳定性较高,应用较为方便。化学传感器(如微流控芯片和微阵列芯片)则基于化学反应机理,相对物理原理器件的检测重复性还要差一些,这也是制约微流控技术发展的首要问题,所以科学家应首先解决微流控化学反应的可靠性问题。

  杨教授也指出,采用微流控技术能够生产出一些常规难以生产的化学物质,如有些物质在常规条件下无法反应,但在微流控芯片上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实现,并且得到较高的产率。

  微流控技术涉及到电子学、机械、化学和物理等多门学科,在应用方面还涉及到生物医学领域,所以需要更多的生物学家和临床医学家参与进来,才能使微流控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从广义上来说,多方位合作和多学科交叉是非常必要的。杨教授预测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微流控技术将会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例如今后我们在家里利用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家用设备便能检测血液中所有的指标(包括62个),无需再去医院,检测结果也可通过网络传递给医生,将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微纳让科技更奇妙

  杨教授作为第六届微全分析学术会议的组织者,对大会的每一项流程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给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视频短片,一张张蔚为壮观的图片和鼓舞人心的音乐展现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博会的精彩盛况,使每位参会代表深深感触到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杨教授将科技创新的世博会理念融入到本届微全分析会议当中,并将会议主题命名为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

  为加强参会代表之间的学术交流,鼓励优秀墙报,组委会和会议赞助商特为此次会议设立了“优秀墙报奖”20名、“墙报最佳人气奖”20名、“优秀展台奖”4名以及“幸运奖”10名。为了增强评奖过程的互动性,组委会还制订了一套非常新颖的评奖规则,即每位与会代表都将获得象征各个奖项的、不同颜色的标贴,可将所持标贴贴在自己认为优秀的墙报或展台上,得标签多者则获得这项“民选”奖项。组委会也为代表们安排了充足的时间参观墙报展及厂商展台,使得每位代表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得此次评奖规则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采访中杨教授还特别指出,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会议强调以“技术”为主,注重目前学校里已经发展的技术、国外发展的先进技术,以及目前厂商已经转化的技术。希望通过本届会议,为参会代表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相互学习使得我国微纳研究和技术都能发展地更快更好。


  【编后感】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上,笔者有几点深刻感受:

  (1)会议的重要特色是它不是围绕一种类仪器,而是围绕一个前沿学科,因此不用多宣传,自然会吸引高水平的学者来参加。

  (2)会议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梁文平和庄乾坤两位教授在引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多年数据后,都表达了重要的观点即:在“十二五”中我国的科学研究要更多地向原始创新方向发展。

  (2)会议的组织者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而且让参会者处处感受到各种灵感元素,比如:墙报除了传统的评选,还增加了民选评奖“墙报最佳人气奖”,甚至还评出了“最佳展台奖”,“幸运奖”,让展商中的工作人员、更多的学生也能获得更多认可和惊喜。

  (3)从简短开幕式上壮观的视频,到墙报展中的可爱多冰淇淋;从复旦艺术社团表演的民乐和萨克斯风,到晚宴上怀旧古典的爵士乐,甚至到从事微流控研究的研究生主持人,这些细节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上海大都市的现代、精致、人文气息以及东道主复旦大学的特色,给每位与会代表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简介:

  杨芃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87年美国麻州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生物质谱仪器技术和分析技术以及蛋 白质组学。 10.5国家973项目“人类重大疾病蛋白质组学“首席科学家,11.5国家973项目“微流控学及其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首席科学家。担任 Proteomics,Spectrochim Acta Electronica,“分析化学”等学术刊物编委。曾获1997年中国化学会梁树权分析化学奖,1998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和 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经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包括Proteomics, Anal Chem, J Proteome Res, Angew Chim Int Ed, Adv Mater, 等学术刊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