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首都医科大学发表抑郁症研究新成果

2016.7.27

  据说,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表现出重度抑郁。虽然人们还不清楚抑郁症的生理病理过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脑的单胺能神经传递受到了干扰。有些研究提出,神经肽家族的成员可能牵涉其中。

  大鼠的神经肽galanin(甘丙肽)与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共表达,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现在,首都医科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大鼠抑郁症模型揭示了甘丙肽及其受体起到的潜在作用。这项研究于七月二十五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徐志卿(Zhi-Qing David Xu)教授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Tomas G. M. Hökfelt。

  研究人员建立了慢性温和应激(CMS)的大鼠抑郁模型。这些大鼠会表现出类似抑郁症的行为,抗抑郁的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使它们恢复正常。研究人员在不同大脑区域分析了甘丙肽及其两个受体(GALR1和GALR2)的转录本,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vPAG)的Galr1 mRNA显著增多。用siRNA敲低vPAG区域的Galr1,可以逆转大鼠的抑郁症行为。这项研究指出,大鼠的抑郁症行为很可能与vPAG中Galr1表达水平升高有关,GALR1有望成为抗抑郁治疗的新靶标。

  寻找复杂精神疾病的遗传学根源,一度被认为是希望渺茫的。去年七月,牛津大学、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华大基因和中国五十多家医院组成的国际联盟(CONVERGE)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通过大规模测序首次揭示了与重度抑郁症密切相关的两个遗传变异。这个意义深远的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我们一般都能较好地应对压力,但有些人却难以适应,这些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和其他情绪障碍。此前,人们只知道压力应答受到特定大脑区域的控制。现在冷泉港实验室的一项小鼠研究,找到了在该区域中负责压力应答的神经元。这一发现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抑郁症,还有助于阐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的作用机制。

  运动可以起到抗抑郁的效果。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这种效果背后的潜在机制。研究显示,脂联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能调节海马神经发生和缓解抑郁行为。由此可见,脂联素及其激动剂有望对抑郁症进行治疗。

  徐志卿,男,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副主任,省部共建脑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1997年获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博士学位,2001年起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任研究员,2008年被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引进,2009年入选为北京市首届海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和北京市高校高层次人才。

  多年来主要从事神经肽及受体的研究,特别是甘丙肽及其受体对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上行投射系统的调控机制及其生理病理过程中的意义,取得了系列性研究成果,率先提出并证实了“甘丙肽及其受体可以作为抗忧郁治疗的新的药物靶点”的假说。近来在甘丙肽受体亚型药理学机制研究上又有新的建树,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此外对甘丙肽及其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及癫痫发病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探讨。曾主持瑞典国家科学基金会(VR)等多项课题。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子课题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项目。已在PNAS等重要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多篇(总计影响因子大于290,总引用超过2500次, H因子=27)。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