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首都重大疾病科技攻关迎来收获季

2016.3.22

banquan11.jpeg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在脑血管病治疗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郑金武

3月18日是第八个全国爱肝日。当天,北京市科委发布了“乙型肝炎病毒水平传播及早期干预研究”重大项目取得的相关成果。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共同承担,历经三年,在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北京市的乙型肝炎感染率已下降到了2.74%,低于全国水平2.6倍,但仍有十几万人群为肝炎患者。

事实上,病毒性肝炎攻关仅是北京市启动的“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通过政府主导、京区多方优势医疗资源共同参与,首都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已在治疗水平提升、重大科研攻关、国际前沿引领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采取多种方式集聚首都医疗领域的优势资源,搭建科技支撑体系,开展联合攻关,围绕常见病、多发病涌现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创新性诊疗技术与方法,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保障了百姓健康。

“乙型肝炎病毒水平传播及早期干预研究重大项目,旨在进一步降低北京市乙型肝炎感染率,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介绍。

据介绍,经过三年研究,该项目明确了北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水平传播现状,并制定了多个乙肝病毒感染传播的控制方案,提出了一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愈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处负责人透露,为进一步优化乙型肝炎防治政策及策略,北京市科委在此基础上,于今年启动了“乙型肝炎免疫策略及抗病毒治疗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预期将进一步降低乙型肝炎感染率,降低乙肝患者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

除此之外,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单位完成的“卵母细胞成熟与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对于卵母细胞成熟与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帮助有遗传疾病的家庭成功获得健康后代。

针对北京市艾滋病防控的特点,早在2006年北京市科委就已拉开了“艾滋病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研究”的序幕,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牵头。“研究成果在全国艾滋病预防与治疗领域广泛应用,并改写了中国艾滋病治疗指南,在全国范围推广。”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吴昊表示。

强化重大科研攻关

在医学科学领域,许多重大项目的攻关,单靠某一科研主体的力量往往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北京市科委立足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创新项目组织机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有效整合全市科研力量开展重大科研攻关。

脑起搏器在医学上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器”,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一种。由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向“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课题发起了攻关。

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路明介绍,该研究团队在北京市科委的持续支持下,历经10余年,从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关键技术攻关,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最终实现了注册审批、产品上市,形成了系列化产品。脑起搏器的应用,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升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截至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应用,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于药物靶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设计与优化药物,是新药研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个基于结构生物学的新药研发服务平台,不仅能够为北京发展成为新药研发创新基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且还能利用平台的整体影响力加大对国外企业的吸引力。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团队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共解析了与植物和动物疾病相关的共13个靶标蛋白晶体结构,进行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蛋白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理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悉,该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

国际领先

立足首都社会需求,提升首都重大疾病防治水平的同时,北京市科委还积极创新机制,强化首都医学科技在国际科研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在北京市科委的项目支持下,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全国17个省(直辖市)的114家医院共同完成了大型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CHANCE研究(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脑血管病治疗指南,使得该成果在全国脑血管病治疗领域广泛应用;同时也改写了国际指南,成为国际范围内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说。

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共同承担的“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预警和干预研究”项目,自2000年以来围绕帕金森发病机理、早期预警和诊断以及新型治疗手段进行了长达14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套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临床症状学相结合的早期预警和干预体系。

据介绍,这些成果已在不同高危群体、早中晚期病人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推广,引领了我国帕金森病精细化和全程化管理的全新模式,在诊治病人规模、外科手术数量和能力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