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医疗照射是人工辐射照射最大来源 要加强防护意识

2014.1.17

  “CT扫描对人体的损伤比拍片要高出100多倍,做一次CT全身扫描体检,会使受检者辐射致癌的危险性增加约8%。”一直以来,关于CT致癌的说法疑云重重。事实上,这个在医疗放射诊断领域持续多年的困惑一直让人充满担忧。CT致癌是否可信?我们该如何判断医疗照射的安全性?

  “医疗放射检查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非那样耸人听闻,用一次CT检查的剂量来推算致癌风险率更是毫无依据。” 多次参与医疗放射防护标准起草的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郑钧正解释说,“然而,目前来看,医疗照射应该是普通公众所接触的人工辐射照射最大来源。其他任何一个人工辐射的来源都不像医疗照射这样直接。”

  被遗忘的医疗照射3原则

  这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来自山西平鲁的王女士带着儿子来到了北京第二炮兵总医院。这一次,王女士松了一口气,今年16岁的儿子一个月内接连在当地医院做过3次CT检查以后,医生直接让她拿着片子过来查看。

  “虽然并非所有人都会接受医疗照射,但从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每年对公众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统计来看,医疗照射的人均接受剂量正在逐年增加。”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启甫的担忧并不多余。作为公众接受人工辐射的最大来源,医疗辐射在我国长久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据介绍,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两大类,一般来说,一次放射诊断检查的辐射剂量很难达到产生确定性效应(如皮肤损伤等)所需要的阈值剂量,因此,放射诊断检查不大可能产生确定效应。但由于随机性效应(辐射诱发癌症及遗传疾病)不存在阈值剂量,只要接受照射就有可能发生,发生的概率与剂量大小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地减少人体受照剂量。

  据了解,我国针对职业人员(辐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是每年20毫西弗(辐射剂量的基本单位之一), 对由于某项辐射活动附加给普通人的公众辐射剂量限值是1毫西弗。“而对于医疗照射来说,我们无法对每种检查的病人剂量给出一个限值。”周启甫解释说,由于医疗照射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获取有针对性的图像,因此,一般都要以得到足够清晰的图像为前提,如果限制了辐射剂量值,有时将无法得到想要的图像。”

  “美国人均接受医疗照射剂量约为3.0毫西弗/年,已经超过了天然辐射照射的2.4毫西弗/年。目前我国的人均医疗照射剂量为0.6毫西弗/年,尽管这一数字并不算高,但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计,我国的医疗照射剂量也会逐年增加。”周启甫说。

  从辐射防护的角度来看,医疗照射应遵循3个原则:辐射实践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然而,这3个在其他行业操作起来并不困难的原则在医疗照射上却面临着诸多实际困难。

  “首先是正当性的问题,其他的实践活动,比如建不建核电站,可以找专家评估利益和代价的大小,从而决定是否可行。然而,在医学上,这个判断缺少一个可操作的途径。”周启甫认为,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应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要对某种放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利益、辐射危害分析,确定这种诊断或治疗是否可以应用于临床;第二个层次是要对每位接受诊断或治疗的病人进行正当性判断,及病人是否应该接受放射诊断检查或治疗。问题的难点不在第一个层次,而是在第二个层次的判断上。

  “我们需要针对每个病人进行具体分析。这个病人是否适合做这个检查?有没有确切的临床指标来确定?是否有其他非辐射的方法可以代替?这种具体到个人的正当性是很难判断的。”

  另一方面则是剂量限值的问题。据介绍,我国基本安全标准给出了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然而这只是某些诊断检查病人受照剂量的参考水平,不像剂量限值,它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希望各个医疗单位采取可行的措施,在取得满意诊断图像的同时,尽可能地使病人剂量减少到指导水平以下。

  X射线下的失语人群

  家住北京的杨女士近来很是担忧,家里的老人这个月已经做了3次肝部CT了。为了检查病灶的变化,这些检查必须得做。但是老人身体本来就弱,做这么多检查会不会不好?尽管对此心存疑虑,但当记者问及是否会在被要求做CT检查时质疑医生的决定,杨女士还是坚决地摇头:“还是会听医生的,不会有什么质疑。”

  如果说在做不做的问题上,人们一致听从医生的决定可以算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那么,在怎么做的问题上,人们似乎选择了群体性失语。当“裸奔”成为一种时尚的调侃时,“裸拍”却一直处于人们认识的盲区。

  “防护衣?好像没有,就是直接站上去。”在同仁医院放射科做食道造影检查的一对父子显然对此并不了解,“门上写着,怀孕的和准备怀孕的不能做,其他人应该没关系。”而当被问及是否认为放射检查需要防护措施时,2/3的受检者均表示,一次两次应该没问题。仅有一位受访者明确表示,做检查时应该采取防护措施。

  “按照规定,应该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进行适当的屏蔽防护,特别要注意保护女性盆骨、乳腺、甲状腺等辐射敏感器官和组织。” 四川省成都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的胡医生告诉记者。

  事实上,早在2006年3月实施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就已明确规定,放射诊疗工作者应对患者邻近照射野(指照射范围)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这里的敏感器官主要指甲状腺、乳腺、性腺和晶状体(眼睛)。

  与此同时,废片率高和重复拍片是我国医疗照射中不容忽视的另一大问题。

  据了解,我国对此早有相关规定,要求每个医院的废片率不能超过2%。“很多医院报出的数字并没超过这个标准,但实际上很难验证。”周启甫认为,导致重复拍片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互不认同。

  “一般来说,许多医院不愿认可病人在别处做的检查,主要是避免误诊,担心引起纠纷,毕竟,根据自己医院做的检查得出结论会更放心。”胡医生说。而当记者以受检者家属的身份进行咨询时,同仁医院的一位放射科医生给出了一个相对折中的回答,“需要根据片子质量来决定,如果比较清晰,会请专家会诊,这样有可能不用再重新做检查,如果片子不清晰,则应该重新检查。”

  让人担忧的是,我国医疗照射的阳性检出率并不高。“由于正当性操作存在客观困难,在大量的放射性诊断检查中,真正能检测出有病的比例并不高。”周启甫指出了当前医疗照射的另一个问题。

  尽管如此,在面对医生的检查单时,几乎无人选择质疑或拒绝。

  医疗照射剂量应备案

  专家:公众要加强防护意识

  “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文盲越来越少,可是医盲几乎没有减少。病人在这一块缺乏的知识太多。而相关部门无法对每个医院进行24小时监督。”周启甫说,事实上,卫生部门10年前就开始试验性地开展放射诊断和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以期通过质量控制检测,确保诊断和治疗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在获得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病人的剂量,但其中牵涉到很多问题,如病人剂量跟许多因素有关,包括设备的类型、设备的性能状况、曝光参数的选取、胶片冲洗等与成像相关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受照剂量。

  据了解,在国外,有的国家为了尽可能减少病人接受剂量,在每台X光机的出口处安装一台剂量监测的设备,当射线穿过监测设备时,病人检查时所有的剂量也会被记录下来。同时,病人最后的检查报告单上会记录这个病人此次检查所接受的剂量,以便下次看病时作为参照。

  此外,周启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给开展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医院同时颁发两个许可证,一个是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准入许可证,由卫生部门颁发,主要负责监督医疗部门是否有能力开展放射诊断检查以及是否实行了放射诊疗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一个是辐射安全许可证,由环保部门颁发,主要负责监督医疗部门的辐射源安全问题,比如是否能保证放射源及放射废物的安全,放射诊疗产生的气体或液体废物是否对公众与环境造成了影响等。但由于实际情况复杂,再加上某些技术因素,两部门职责有时可能难以明确。

  “医疗照射(病人)的辐射防护、放射诊断和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医源性辐射照射事故报告和事故调查等都需要一一落实。”周启甫认为,更重要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重视,必须要从严格立法和制定标准开始增强社会各界对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意识。

  “而由于医疗照射牵涉到具体的每一个受检者,公众的自我觉醒也尤其重要。”周启甫补充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