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晚,央视《新闻1+1》节目的标题是《施一公,爱明诺夫奖中国第一人》。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8年离开美国回国工作。3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施一公2014年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
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据了解,爱明诺夫奖在业内的影响力与诺贝尔奖非常接近,该研究被视为抗癌研究的重大突破,他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晶体学研究,是施一公的“正业”,但是,施一公还因“不务正业”而遭到指责。2008年回国前,施一公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也是该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用董倩的话说,在他的研究领域内是“重量级的领军人才”,当他向普林斯顿大学提出要全职回国工作时,校方想用“无法拒绝的条件”来挽留他而未果。施一公回国后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固然跟清华所提供的科研条件分不开,但是,施一公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不具代表性、普遍性。电话里施一公对董倩说,回国后他很不适应国内的人文环境,“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以及官员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联名在美国《科学》杂志撰文批评中国科研基金分配等弊端,被一些人批评为“不务正业”。2012年3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长篇报道《饶毅施一公为何落选院士》一文提及,“不务正业”是一些人反对施一公当选院士的理由之一。现在施一公获奖了,为国争光了,可能会堵住一些人的嘴;但是,如果没有这次获奖,他的观点就不正确、不合理了吗?反过来说,那些指责施一公“不务正业”者,是把“正业”务得很好了才来发表意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