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浦家齐:人类要防止高估自己的技术能力

2010.7.09

  今年4月,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美国海域的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导致严重石油泄漏事故,海面上的油污造成了重大灾难,至今仍未能消除。一个当今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却无力有效应对一场事故,这足以警示我们,虽然说人类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面对事故,我们有时仍然很无助,因为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可用。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956年,巴西昆虫学家为了做杂交实验,从非洲带回一些野蜂。仅仅因为管理人员的疏忽,有二十几只野蜂从实验室逃出,迅速在野外繁殖起来,竟然成了横行大半个美洲的“杀人蜂”。尽管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至今还未能有效地遏止其蔓延。

  来自南美洲的松材线虫是随着包装木箱进入我国的。由于它在南美洲并不构成灾害,所以在商检时没有引起注意。但是一进入我国,就因生态适宜而迅速繁殖,造成沿海好几个省大片的马尾松林干枯死亡,成了严重威胁松林的害虫。

  以上所举,应该说都还不是在推行高新技术时所发生的。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在讨论某些高新技术风险的时候,常常怀有非常浮躁的心态。我们也许不能满足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非常低”、“只要遵守操作规程,就不会发生事故”、“没有哪种技术是绝对安全的”、“利大于弊”之类的说辞。而是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如果发生不测事件,可能会有哪些情况?其造成的后果我们有没有能力予以遏制?如果人们还没有把握遏制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危害,那就有理由质疑是不是应该推广,或者应该在什么规模之下推广该项技术。认为可以等到事故发生了之后再来想办法也为时不晚,这是完全错误的。

  有人说,不应该由于几万分之一的发生事故的几率而阻止某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而要看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危害性有多大。如果发生事故的范围可控而且有能力遏制,那么上述说法是正确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不应该因噎废食。但是,如果可能发生的事故几率虽小,一旦发生却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缺乏遏制的手段,那就不得不采取极其谨慎的态度。凡属危害巨大的和难以遏制的事故,就需要设置更严格的限制,这种谨慎,却不能说是因噎废食。这就如为什么在农家的柴垛附近并不严禁烟火,但是木材仓库和森林却必须严禁烟火一样的道理。

  新技术才刚刚起步,我们对它缺乏把握,即使看来有些“过分”的谨慎也是不可少的。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越是高新技术,一旦有了闪失,造成的危害也可能越严重。对于技术的评估应该区分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估计在某项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失误的几率的大小,其二则还要估计失误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大小。不能单凭“发生失误的几率极小”,就断言该项技术的安全性。特别是当一项技术扩展为千百万人参与其中的活动时,在某些环节出现失误就成为一种必然;某个具体的失误也许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要想彻底避免失误却是做不到的。有时候只需一个失误就足以造成灾难,甚至殃及整个人类,因为它的蔓延也许是人类无法掌控的,其后果之严重会大大超过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

  不应该担忧社会上的质疑会阻碍技术的发展;相反,任何技术只有在允许充分质疑的条件下才可能获得正常的发展。即使过了一百年后回头来看,发现我们今天的许多质疑纯属多虑,也不能指责这些质疑一开始就是没有必要的。正如大战开始之前需要估计多种情况,但是在实际战争中发生的却只有一种情况一样,我们当然不能就此批评对其他情况的估计全是多余的。

  当人类跨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血型才刚刚被认识。短短一百年过去,人类已经破解了DNA序列。科学技术的飞跃进展使许多人产生错觉,以为人类是无所不能的。我们忽略了人类的知识其实还存在不少重大的盲点。包括对某些突发事故的处理,我们还缺乏研究。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满以为可以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更由于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应用的机会甚少,它们本身并不能创造经济效益,至多只是减少经济损失而已。看来,我们仍然要防止高估人类自己的技术能力。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事故处理手段的研究,另一方面在评估新技术的时候,不可不保持高度的谨慎。在对于突发事故的处理缺少把握的情况下,虽然不见得就应该停止发展有关技术,但是有必要把技术应用限制在较小的规模内。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