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研众筹新力量:“凑份子”做科研并不容易

2015.5.12

  在国外,科研众筹已经成为一股支持科研的新力量。然而,国内还没有出现直接面向科学研究的众筹网站——

  科研还可以靠“凑份子”做?不要吃惊,这是真的。在国外,科研众筹已经成为一股支持科研的新力量。

  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资金筹集方式,研发者提出有潜力的科研项目,发布到众筹网站上,向投资者募集一定的科研经费,然后开展研究。

  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2012年4月建立的名为“实验”(Experiment)的众筹网站,由美国华盛顿大学三位学生共同创建。目前,该网站已从71个科研机构收集到4327个项目,成功上线695个项目,其中272个项目最终众筹成功,筹集了约150万美元。

  在中国,也有这么一小股力量在暗暗发力,他们也希望建立中国自己的科研众筹平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生冯克娜等人就是其中的一支。不过,他们搜集了许多数据并多次讨论后发现,在中国,给科研“凑份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凑份子”为啥这么难?

  实验网的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解释这一模式兴起的原因:“2010年以来,80%的被调查者要花更多时间写申请书,67%的人要为研究经费缺乏而努力。”

  “科研众筹是对既有资助的有益补充。”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科研办副主任张九庆说,它将让科研门槛降低,让有创新想法的人有机会做科研。

  但国内尚未出现直接面向科学研究的众筹网站。“科研风险很大,也许到最后投资者什么也得不到,研究者能发布的也只是一些目标较为明确的、风险小的研究项目。”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寻找不到一条好的分利模式,科研众筹在国内很难实现。而即使是实验网,冯克娜等人也发现,众筹多局限于科研圈内的捐款,范围很小。

  此外,即使众筹成功,项目开发技术可能带来的使用纠纷也成为专家们担心的问题。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林中祥表示,企业更容易成为科研众筹的投资者,然而几家企业众筹之后,技术分享很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的问题,“是几家共用技术还是以此共建一个企业?这都是必须考虑的”。

  突破学术版图的限制

  相对于科研众筹的举步维艰——作为与其同在互联网平台上诞生的“姊妹”——科研众包,相对走得稍微顺利一些。它则是通过互联网集聚更多的科研智慧,协同解决科研难题。

  200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蒂莫西高尔斯通过众包,成功证明了一个数学定理,发表文章时采用了集体署名——“博学者”。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博学者项目”,将更多新问题放在网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刚刚利用众包形式征集志愿者,共获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可谓成功。“众包会突破既有学术版图的限制,带来传统科学范式的革命性转型。”张林说。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斌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他研究的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范围尺度很大,利用众包的形式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相比于官方既有的基于样本的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可能更加真实和具有代表性。”赵斌说。

  梦想照进现实不容易

  但大多数人对科研众包的态度却并不乐观。“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用这种方式可能更合适一些。”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员陈安说,基础研究更多依赖小团队的力量,众包方式不一定会带来好效果。

  同时,众包本身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有人质疑,高噪声环境下采集的科研众包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意义?对此,张林表示,可以通过统计建模对数据去噪,从而打破以前基于样本的数据获得限制。

  此外,一开始大众的参与是出于好奇心,那么科研成果产生的信息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产生社会意义甚至是经济收益呢?赵斌认为,需要考虑建立良性循环的机制。“比如,我会考虑与商业合作者结合做一个计步器,免费发放给人群使用,同时在里面附加其他的功能,以测取大气的温度、湿度等。”

  此外,专家指出,还须建立规范的科技服务标准。“科技服务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标准化的行业,互联网化后会遇到很多麻烦。”易科学网站也在打算推出类似的服务,其联合创始人易胜杰表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