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杨学明:归来是生命的轮回

2011.11.17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围绕创新科技目标,实施“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各项人才工作全面展开,人才系统工程不断深入推进。“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西部之光”等重要人才计划工作成效显著,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正在和谐奋进的创新沃土上茁壮成长。为宣传优秀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从今天(11月17日)起本报(科学时报)将连续报道10位典型中青年科学家在这片热土上的创新纪实。

  2009年1月9日对杨学明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出席,并亲自为他颁发了“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奖牌。

  接过奖牌时,胡锦涛总书记对他说:“你们在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方面作出了这么好的成就,我感到很高兴。”

  在2008年度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中,这个读来颇有些“拗口”的“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是胡锦涛总书记唯一的一个亲自授奖项目。“当成果能为自己的国家所肯定,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杨学明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大连化物所前所长包信和,可以说是杨学明的一位“伯乐”,他也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在杨学明回来之后,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面,在短时间内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与巨人为伴

  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杨学明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很幸运的,几乎一路都能与巨人做伴。”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师承张存浩和朱清时,这两位学界前辈将他引入了化学物理这一研究领域;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的导师是阿力克教授,这位导师是李远哲的学生,仅仅比杨学明年长3岁,“他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作研究的乐趣,以及解决科学问题后的感动,也让我意识到科学不只是一种数据的累积,数据及理论后面的科学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而对杨学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李远哲教授,从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那里,杨学明学会了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到了一种冲击科学前沿的信心和能力。“这是我今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杨学明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在伯克利分校跟随李远哲做博士后时,他得到了科研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在同步辐射光束线上设计非常复杂的分子束仪器时,李远哲对他说:“我建议你应该首先跟着工程师们,好好学一学怎么样设计仪器。”

  在李远哲的实验室中,几乎所有的仪器设备都是由他亲自领衔操刀制作。在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有一个实力强大的专门做科学仪器设计和研制的小组。

  杨学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着实验室的工程人员,在计算机上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套复杂仪器设计图纸。“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从头到尾做仪器,把自己要设计的仪器想得非常清楚。要学会自己做仪器,这恐怕是我这辈子接受过的最重要的一个建议。”

从台湾到大连
 

  早在七八年之前,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就对时任大连化物所所长的包信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个人认为引进杨学明,是你做所长期间做得最漂亮和最成功的一件事情。”

  事实上,回归,是杨学明心中始终绕不开的情结,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等待的只是一个契机。

  2001年,杨学明应邀来到大连化物所访问,正在外地出差的所长包信和得知消息,便在第一时间拨通了杨学明的电话。包信和单刀直入,问杨学明是否有兴趣来到大连化物所工作。

  在杨学明面前,呈现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美丽前景——中国内地的科研实力与日俱增,科研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科研环境公平、开放。电话中,杨学明对包信和撂下了一句话:“只要你能够说服李远哲先生,我就回来!”

  回到台湾之后,杨学明找到李远哲,向他“坦白”了到大连化物所工作的意愿。意料之中,李远哲并不愿意就这样放弃——毕竟他是自己的得力干将,再加上考虑到两岸的政治关系,李远哲当时建议杨学明,“缓一缓再说吧”。

  这一次,做学生的杨学明,却没有考虑接受“建议”。在杨学明的直接引见下,大连化物所所长包信和特地飞赴台湾。用了半个小时,包信和说服了李远哲:“国内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确需要主任,杨学明是最适合的人选。”

  李远哲自己就是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誉主任,他实在无法对包信和推诿。2001年8月8日,李远哲亲自给包信和写了一封信,对杨学明的工作聘任加以推荐。

  信中说:“在过去的30年内,跟我一起从事研究的研究生与博士后的研究人员约有140位,其中真正学会各种复杂的交叉分子束相关的实验技巧,而能够设计、建造并从事精确的实验而做出世界一流的实验工作的人,到目前为止,可能非杨学明莫属了。”

  大连化物所采取“特事特办”,立即拨给杨学明1000万元启动经费。与此同时,大连化物所还给了杨学明宽裕的“过渡时间”:2001年作为回来的第一年,他只需在大连化物所工作两个月;第二年四个月;第三年八个月。

  对于杨学明这位年轻学者的成长空间,包信和考虑得细致而周到。而后来杨学明所取得的优异成就,也印证了包信和这位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生命的轮回

  十几年前,因为要到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当研究员,杨学明不得不加入美国国籍;如今回到大连化物所,他终于恢复了自己的中国国籍。杨学明感慨言之:“归来,是生命的轮回。”

  早在2003年,杨学明就已经拿着美国护照“全时回归”。

  在美国期间,杨学明手中拿着中国护照,却始终没有申请美国国籍。由于台湾当局的不合理规定,持中国护照的学者不能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1996年杨学明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工作之前,迫不得已,只好将手中的中国护照换成了美国护照。而他2001年回到内地工作后,又开始为能够恢复中国国籍、拥有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而四处奔波。

  在美国一直在做“中国人”,在台湾一直在做“美国人”,而杨学明回到中国内地工作之后,想要重新变成“中国人”也很不容易。他不但购买房子无法得到应有的贷款,在学术界活动也有诸多不便。例如,当初申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中科院“百人计划”时,他都因为国籍的限制,而遭受了不必要的质疑。

  2004年,杨学明就开始申请国籍的变更,而前前后后大约用了3年才办好。

  杨学明国籍的变更事宜,需要通过大连市、辽宁省、公安部的层层上报。为此,杨学明也成为大连市实现国籍变更的第一人,成为国内许多海归要变更自己国籍的咨询对象,“就在你们来我这里采访的前几天,还有一位拿着美国护照的北京大学教授,通过别人的介绍找到我咨询,变更回中国的国籍该怎么办手续。”杨学明笑曰。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