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浙江30项科技成果问鼎国家科技奖

2012.2.15

  2月14日上午,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浙江省一共捧回了3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比2010年度多了11项。其中,浙江省为主完成的10项,参与完成的20项。在浙江省为主完成的获奖成果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相比往年,浙江省获奖的项目中,呈现出几大新特点。

  民生科技成果获奖项目多

  与人民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农业、医卫和环保等项目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其中,浙江省为主完成的5项,分别是中国水稻所完成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浙江大学完成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和推广应用”、“卵巢癌进展机制及其阻遏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完成的“微创脊柱外科新术式的设计与临床应用”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的“从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

  市属高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和省重点工程项目首次获奖

  绍兴文理学院等单位完成的“工程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新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拥有授权国家专利25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由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等单位完成的“强潮海域跨海大桥建设关键技术(杭州湾跨海大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地位,对我国后续跨海桥梁建设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

  原创性科技成果再获国家发明奖

  中国水稻所完成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针对在应用籼粳交培育超级杂交稻中常常出现的生育后期根系和叶片早衰、结实率低、灌浆差、综合性状不良的现象,创建了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能力为目标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共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4项品种权,科技成果直接育成国稻1号和国稻6号等7个“国稻”系列杂交稻品种。

  浙江大学继续保持领军优势

  浙江大学共有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浙大为主完成的科技成果有4项,获奖数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并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例如,“跨行业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SMART及其应用”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56项,主持国家标准制定1项;“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5项。

  新闻助读:对话我省三位获国家科技奖项目负责人

  培育超级稻,让每个人有饭吃

  获奖项目: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

  对话人: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

  程式华1958年出生,祖籍遂昌,生长于富阳。1986年,28岁的程式华进入中国水稻所,从事农作物育种研究。“研究出超级稻,让老百姓不再受饥荒之苦,保证老百姓有饭吃,是我们崇高的使命。”为此,程式华努力奋斗。水稻冬季无法生长,为了延长育种时间,程式华等农作物育种研究者赶到海南育种。

  冬天,在海南空旷的田头,灼热的阳光下,从几十万个水稻种子中只能搜寻到一个潜在的超级稻种子,20多年,程式华和他的团队就像候鸟一样,南去北往,冬季往南去,春天回浙江。

  23年的辛勤付出,程式华为主的团队研发出一系列超级稻,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程式华研发出的“国稻一号”,在粮食主产区嵊州取得了最高亩产量865公斤的骄人成绩;这一品种在开化又取得亩产量842公斤的不俗表现。

  克服大潮冲击,建起最长跨海大桥

  获奖项目:强潮海域跨海大桥建设关键技术

  对话人: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吕忠达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堪称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造桥前,有专家称,要在此处造跨海桥,难于上青天。大桥要造在杭州湾的强潮海域带。杭州湾的最大潮差7.57米,最大流速5.16米/秒;大风大雨大雾频发,灾害天气对施工和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软土厚,冲刷深,沿线浅层气富集,地质条件复杂;海水对结构腐蚀严重,耐久性问题突出;南岸滩涂长达10公里,潮汐涨落,施工难度大。

  要在这样的一个强潮地带,造出一座全长36公里的大桥,是一项极具开拓性、挑战性和风险性的工程。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后,吕忠达和他的团队提出了突破常规的创新思路。首次采用四片梁承载的超重型梁上运梁、大直径超长变壁厚螺旋焊缝钢管桩等创新技术;首次系统提出了“基本措施、附加措施和监测及评估措施”的重大混凝土工程耐久性体系等理念。

  这些创新方法,成功解决了跨海长桥建设的技术难题,建造出一个寿命长达百年的“世界第一长桥”。

  避免白血病人过度治疗

  获奖项目: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及推广应用

  对话人:浙医一院血液科主任金洁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危险度大,死亡率高,老百姓称之为“血癌”。得了血癌,如果没有经过特殊治疗,病人的生存期仅为3个月左右。如果治疗不完善或进行不规范的治疗,患者及其家庭更是人财两空。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金洁带领研究组创建了一种精准分型治血癌的新方案。在国内最早系统地创建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危险度分层和预后监测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指导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治。

  “我们对所有病人都进行白血病形态学、染色体、融合基因等的检测,还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析,然后把病人分成中危、低危、高危三大类,其中中危、低危病人做联合化疗,而高危的病人,建议做骨髓移植。这样就减少了病人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同时也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需要治疗的病人身上。”金洁说。

  据了解,这项技术所覆盖的浙江、江苏两省数十家医院,每年有3000多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受益。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