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军事医学科学院Cell子刊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2012.11.01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use Embryonic Head as a Site f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evelopment”,首次证实了小鼠胚胎头部是造血干细胞(HSCs)发生的一个新位点。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杨晓(Xiao Yang)研究员和刘兵(Bing Liu)研究员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杨晓研究员是国内基因敲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因其杰出的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日本JALAS国际奖等奖励。并于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哺乳动物造血包括原始造血和永久造血,而永久造血是由多能的造血干细胞所维持的。造血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力的造血前体细胞,可形成血液各系的血细胞,并可重建致死量照射破坏的造血系统。造血干细胞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是造血领域的争论焦点。过往认为,它起源于胚外的卵黄囊。近年来的一些证据表明造血干细胞最早起源于胚内中胚层中的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除了AGM区,E10.5E11.5小鼠头部也存在有真正的HSCs。在HSCs进入胚体循环前,具有长期、高水平、多谱系重建和自我更新能力。血管内细胞团的出现以及功能上证实一种分类内皮细胞群具有造血能力表明妊娠中期头部存在造血作用。此外,研究人员通过一种诱导 VE-cadherin-Cre转基因进行谱系追踪证实了头部内皮的造血能力。采用利用一种空间限制谱系标记系统,研究人员揭示了脑血管内皮对于出生后 HSCs和多谱系造血作用的生理学贡献。

  新论文证实胚胎头部是一种从前未知的发育胚胎中HSC发生的新位点。造血干细胞是首先被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群干细胞,由于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来源相对广泛、采集和体外处理容易等特点,使它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科学家们已经对其在血液病治疗方便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尝试。然而,要进一步地利用好这种极具潜力的干细胞,就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起源。新研究为更深入地研究造血干细胞的发生发育机制指明了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杨晓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事分子和发育遗传学研究24年。近年来立足国内,系统研究了TGF-β/Smad和PTEN/Akt信号通路在哺乳动物组织器官发育和稳态维持中的重要生理功能和分子机制。在 Developmental Cell、PNAS、EMBO J、Development等SCI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76篇(责任作者论文和综述44篇),SCI论文他引超过2500次。曾经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日本JALAS国际奖。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刘兵

  教育:

  1991.09-1996.06: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

  1996.07-1999.06:军事医学科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硕士学位;

  1999.07-2002.06: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生院,医学博士学位。

  工作:

  2002.07-2004.09:军事医学科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4.09-2009.09:军事医学科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5.05-2007.10:军事医学科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副主任;

  2007.10至今:军事医学科学院 附属307医院,肿瘤学研究室主任;

  2009.09至今:军事医学科学院 附属307医院,研究员;

  2010.02至今:军事医学科学院 附属307医院,307-青藤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研究兴趣:

  1、阐明血液血管干细胞和定向造血干细胞之间的发育学关系;

  2、探索生血内皮发育(尤其是特化阶段)的体内分子调控机制;

  3、建立新方法对造血干细胞前体的体内发育动力学进行评估;

  4、创建胚胎基质细胞系支持多能干细胞分化产生造血干细胞。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