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三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国际论坛大会报告(一)

2014.5.12

  2014年5月7-8日,第三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检验检疫仪器应用技术分会主办,北京雄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会议邀请了20位从事食品安全和农产品检测的知名学者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此次共有近400余位专家、学者和约1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加了此次盛会。7日上午,来自中国工程院的魏复盛院士、中国科学院的许丹科院士、中国动武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晓英研究员、农业部工程中心的俞宏军博士、AB SCIEX公司中国应用市场资深发展经理王海鉴先生、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食品环境市场部的张婷婷女士、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李仁勇先生和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的市场部产品经理初春女士分别就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的技术和最新检测仪器的介绍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现场

中国工程院 魏复盛院士

  来自中国工程院的魏复盛院士为大家带来题为《农田环境污染与粮菜质量安全》的报告。

  魏复盛院士首先介绍了农田环境污染与粮菜质量安全的概述。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第一大民生问题,民众的食品消费观念也已发生根本改变。食品安全涉及原料生产、储存、加工、保存及消费,而农田是食品安全源头的首个环节,所以农田污染、化肥、农药的科学施用需要关注。

  在食品农产品基本状况方面,魏院士讲到近年来,农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蔬菜、粮食抽检合格率达到90-95%,稳中向好。但与发达国家合格率保持在98-99%以上相比较,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想进一步提高其合格率还要作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在农田环境污染隐患方面,土壤重金属污染较突出。主要污染物为Cd、As、Pb、Hg、Cr、Cu、Ni、Zn、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等。 局地和局部区域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工矿区周边土壤和菜地污染较重。污染来源主要是有色、黑色金属的采、选、冶以及化工、石化、轻工等废气、废水、废渣、 尾矿砂以及污水灌溉。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也增加了重金属的危害。此外化肥过量施用,不仅浪费而且污染江河湖库水体。应加强农药结构与使用方法,剧毒高 残农药应淘汰和禁用,加大研究和推广绿色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最后魏院士给予了几条建议。1.建议由环保部牵头,农业、国土、住建、工信、法制办等多部门参加,尽快研究制订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法。2.借鉴国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研究制订我国土壤全量、可溶态双指标和分级标准。3.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4.尽快启动土壤污染程度的甄别和风险等级划分研究。5.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行动计划。6.建立土壤保护污染防治的合作协调机制。7.建议建立农业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全国土壤和粮菜监测网络。

中国科学院 许丹科院士

  来自南京大学的许丹科教授带来了题为《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中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许教授在报告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食品与农产品安全质量分析中的关键目标要素

  食品与农产品安全质量分析中的关键目标要素主要包括化学性要素、生物性要素和其他要素。其中化学性要素主要涉及到了环境污染(重金属等)、兽药残留(抗生素、激素残留)、饲料污染(黄曲霉素等)和非法添加剂等几个方面。生物性要素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等)。

  二、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分析中的主要研究方法

  光谱学方法、分离方法、电化学方法、流变学方法、放射化学方法和热学方法是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分析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与食品研究相关的分析检测方法中,主要涉及的仪器分析方法是:谱学方法、分离方法;生物分析技术则是发展势头强劲;样品预处理技术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的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是高效、低成本、快速和特异。

  三、微阵列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是指将大量生物样品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的表面,组成密集二维排列的微型器件,能对生物分子,细胞和组织中靶分子快速进行处理和分析。生物芯片的主要特征是高通量、体积小、集成化和信息多。微阵列生物芯片的种类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糖芯片、肽芯片和适配体芯片等。许教授讲到,蛋白质芯片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生物毒素、食物过敏源和治病微生物检测等几个方面。生物芯片的检测优势是高通量(多个样品同时检测)、自动化(可以实现全自动分析)、多靶标(单一样本的多个指标同时检测)和微量化(只需半滴样品)。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晓英研究员

   来自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晓英研究员给我们带来了题为《快速检测鉴定系统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王晓英研究员首先讲到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传统技术主要是直接涂片检查。将拿到的目的菌要进行分离培养,还要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或药物敏感性试 验对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对于直接涂片镜检技术通常有革兰氏染色、吉姆萨染色、荚膜染色、鞭毛染色和抗酸染色,其中最常用的是革兰氏染色方法。在细菌分离培 养方面,所有食源性致病菌都需要进行前增菌和菌落分离,细菌的菌落特征也因种而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血清学反应来鉴定分离到的细菌,以最终确认检 测结果。

  在抗血清凝集技术中,多价血清用于进行细菌鉴定和分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明显提高了细菌凝集实验的特异性,已广泛用于细菌的分型和鉴定,如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接着王研究员介绍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 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反应的五要素为引物、Taq酶、dNTPs、DNA模板和缓冲液。标准的PCR过 程分为DNA变性、退火和延伸。此外还有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和探针杂交——核糖体分型技术,实时PCR技术实现了PCR反应从定性到 定量的飞跃,探针杂交——核糖体分型技术可以区分相近的基因型。

  最后王研究员给我们报告了一些快速检测鉴定系统。如基于生化反应为基础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 32/60/120)和API细菌鉴定系统;基于酶-底物反应的ATP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等等。王研究员总结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将逐渐被各种新型简便的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所取代;近年来兴起的基因探针技术及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农业部工程中心 俞宏军博士

   来自农业部工程中心的俞宏军博士给我们带来了题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标准解读》的报告。俞宏军博士主要介绍了质检机构建设标准主要内容,包括编制背景、范围与作用、建设原则、建设项目构成、仪器设备、建筑方案和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2006-2010年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的一期规划,2011-2015年为二期规划。质检机构建设标准是项目管理(立项,分类指导新建、评估监督检查,改扩建和验收)的依据。合理分工,分级设置;化繁为简,分类设置;填平补齐,科学配置是质检机构建设标准的建设原则。质检机构建设的项目构成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或改扩建,仪器设备填平补齐,场区及配套设施三个方面。

  仪器设备的配置主要分为选型原则,工艺流程,基本要求和配套条件。选型原则应当符合检测工艺要求,满足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达到信息自动化管理、检测能力高通量和高精度以及未知物排查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任务的接收、样品的采集和管理、样品的检测、检测质量的控制、检测报告的签发等;基本要求为仪器设备应具备与其功能定位和要求能力相适应,仪器设备应先进性、可靠性、适应性、科学性,同等性能情况下优先选择国产设备;在配套条件方面,实验室的实验台柜、档案柜、陈列柜等根据需要购置,实验人员工作用办公设备、培训用设施设备等根据需要合理配置。最后,俞博士简单介绍了一下质检中心的建筑方案,主要包括项目选址,总平面设计,功能分区,建筑装修,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几个方面。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