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节能灯背后的政绩观

2010.7.21
  近期,关于节能灯推广的两则报道耐人寻味。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一半以上的民用照明使用白炽灯,节能灯难以完全取代白炽灯,主要原因是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而在福建省永定县,自去年8月实施“绿色照明工程”以来,政府掏腰包为群众免费发放高效节能灯,并且一家一户安装好,安装率达到98%,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节能灯普及。

  因为价格贵,所以推广难;因为有政府埋单的优惠,所以普及易。这种对比说明,节能产品的推广,不能只靠抽象的“环保意识”教育,更要将政府的宏观引导与百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结合起来。

  从福建永定的实践看,每年补贴380万元的投入,可以减少照明支出2000万元,这个“大账”肯定是划算的。不过到了普通百姓那里,账就往往不是这样算了。

  节能灯固然省电,但其价格比白炽灯也高出很多倍,而且其“经济划算”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从消费心理上看,人们多看重眼前的一次性开支,不愿算长远的经济账,在环保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从产品方面看,市场上节能灯质量良莠不齐,使用寿命不如人意。如此一来,节能灯难免给一些消费者造成“省电不省钱”甚至“不省电也不省钱”的负面印象,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其实,在节能市场上,与节能灯“同病相怜”的产品还有不少。不管是市场销售的统计数据,还是消费者调查的结果都一再表明:过高的节能成本,已成为节能产品推广的“拦路虎”。这也从实践层面提醒我们,要算好节能环保的“大账”,首先得算好百姓生活的“细账”。不管是节能产品还是节能生活方式,都要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才能真正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如果一味只要节能的政绩,不顾百姓的实际,只能是曲高和寡。

  事实证明,在节能推广的起步阶段,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很重要,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2.1亿只。但要将全国14亿只白炽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地政府能不能像永定县那样算清大账,同样有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

  记得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人家窗户密封性能不好,每到供暖季节,总有居民反映室内温度不够。某市供暖部门经过调查,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认为只要对窗户加以改造,就可以节省下大量燃煤费用。但热力部门是没有这笔预算的,报告打到建设部门那里,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推广节能灯、节能产品也是一样,节能减排所创造的整体效益,人所共知。但它是体现在财政收入上,还是体现在百姓的受益上;是体现在花钱的部门,还是体现在掏钱的部门;是拉动了地区生产总值,还是无法在经济增长硬指标上体现,却可能因视角的不同,而在政府决策的动力机制上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就需要各地的决策者走出部门本位、财政本位的局限,把群众的实惠视作自己的政绩,把节能减排视为公共服务的应尽职责。只有这样,各种遭遇困境的节能举措才能顺利启动,各种处在起步阶段的节能产品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将价格降下去、质量提起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