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PNAS:人为何能够跨模工作记忆?华师大研究者已揭秘!

2015.1.21

  当你敲击键盘打字时,触觉、听觉、视觉等不同的感觉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被协调起来,并且发挥作用的?

  1月19日,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该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人员通过训练动物(猕猴)学习跨感觉通道(视觉与触觉)的任务,在动物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记录其大脑神经元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分析,认识和了解大脑的可塑性变化及神经机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这项研究探讨了“跨模工作记忆”这一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以及工作记忆在人类的行为、语言、推理等认知活动中所起的重要的整合和协调作用。论文第一作者王立平副教授解释,它第一次揭示了“跨模工作记忆”这一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简单来说,即视觉、触觉等不同模式的信息在被传入前额叶之前,是分开、独立储存于不同神经网络的,而当人类执行任务、应用不同模式时,这些信息则统一通过前额叶的神经网络发挥作用。

  如何理解“跨模式信息”的执行?

  文章第一作者王立平副教授表示,该研究探讨了跨模工作记忆这一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工作记忆在人类的行为、语言、推理等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整合和协调作用。

  王立平解释说,打字时就需要视觉和本体感觉(手指对键盘的触觉)信息的整合;看乐谱弹钢琴,就更是结合了视觉(视谱)、听觉(音频)和触觉(手指的精细活动,对键盘的触觉)的信息。然而,人类大脑是如何执行这种跨模式信息转换,并将其维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神经机制却并不清楚。“研究如何将不同模式的信息跨时间和跨通道进行整合,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语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最简单的声音序列,比如听一连串重复或是镜像的音符,人类至今并不知道动物,比如猕猴是否以及如何去识别其中蕴涵的规律。”王立平说,在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过行为学、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的手段,比较人和动物(猕猴)的大脑在认知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进而从人类学和神经教育学的角度,理解为何语言、音乐和数学等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能力。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希望能找到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从而进一步为进化论提供证据。”王立平说,和各个历史阶段的古猿、原始人类不同的是,无形的语言不可能有化石,人们至今还没有揭开语言的秘密,没有研究出声音是怎样进化成语言的,他希望这项研究可以填补这块空白。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