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果汁黑幕”再证企业良心不靠谱

2013.9.24

  收购"瞎果"的正是这样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果汁企业。安徽省砀山县是海升、汇源分公司所在地、江苏省丰县是安德利分公司所在地、山东平邑县是汇源分公司所在地。在占地甚广的砀山汇源,记者看到有运送瞎果的车辆时不时从砀山汇源的正门驶进,门口的绿化带周围也弥漫着阵阵酸臭。安德利总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旗下的工厂都是严格按照相关流程操作,并不会出现记者发现的情况。(9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无论涉事企业怎样辩解,明眼人其实都知道收购腐败水果做果汁,已近乎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些知名果汁品牌为什么敢如此胆大妄为糊弄消费者?在我看来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严重缺失有关。按照我国《饮料通用分析方法》规定,目前我国果汁行业除浓缩橙汁、橙汁及橙汁饮料果汁含量的测定有国家标准外,其他水果浓缩汁、果汁和果汁饮料果汁含量测定均没有国家标准,果汁企业均是根据自己工厂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也仅有橙汁类果汁尚有标准可依,而其他类果汁完全是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

  另外,囿于被监管对象的复杂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上述"标准"即使付之于"橙汁领域"也多是一个参照,参照不参照又是另回事。标准的缺失背后,保证产品质量的唯一途径也就只能靠企业良心和道德了。然而,良心和道德并不具有任何的强制力,在一个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很难不让一些企业丧心病狂去公然收购"瞎果".在这些收购腐败水果的"重灾区",当地民众和种植果农心知肚明,但政府相关部门似乎也充耳不闻。并不排除,收购企业的利益已经将监管者"绑架"在一起了。有多少企业良心可以靠得住呢?

  所以,如何鉴别约束生产企业的良心问题,不能靠自律,更不能指望道德,只能依靠强有力的规则和制度,更应该依靠有关部门加强行业和市场监管的法制之手。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