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地理资源所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3.6.09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计划,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2008年获得了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相关的科学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而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李文华院士和闵庆文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了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李文华院士担任主任,并确定了“以农业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中科院原资环局、以及地理资源所的支持下,该中心承担了GIAHS中国项目办公室的工作,在若干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赞赏。目前,李文华院士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闵庆文研究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项目办公室主任。

  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选择与推荐方面,该中心承担了我国所有试点的《申报书》编写和《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任务,成功地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6月授牌)、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2010年6月授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2011年6月授牌)、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和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9月授牌)、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和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2013年6月授牌)等8个传统农业系统推荐为GIAHS保护试点,在全球11个国家的25个GIAHS保护试点的近三分之一。

  在保护利用途径探索与经验推广方面,该中心与各试点地合作,总结出“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生产、发展生态文化型可持续旅游”的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途径,在各试点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促进了遗产地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社区参与、媒体宣传”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式,已为政府部门所采纳。

  在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方面,围绕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可持续性评价,生态农业与多功能农业发展,旅游发展潜力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对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基础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李文华院士主编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已出版15本;协助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科技苑”栏目拍摄了“农业遗产的启示”大型专题片,第一辑4集于2010年6月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第二辑5集于2013年6月播出中;另外,还协助香港有线电视台拍摄了《寻龙记——鱼稻活丰年》、协助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拍摄了《天堂阶梯》等专题片,协助策划了China Daily、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报刊专栏或专题文章;参与组织了“首届农民艺术节”期间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展”和“中华农耕文化展”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农业文化遗产摄影展等活动。

  在服务国家需求方面,承担了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乡镇企业局等委托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指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等起草任务,部分已作为部门文件颁发;李文华院士领衔的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已经启动。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中国生态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等合作,组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农业历史、农业生态、农业民俗、农业经济、农业管理、休闲农业等专家在内的研究队伍,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学科的发展,培养了近1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正积极筹备成立“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