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李侠:构建中国科技政策质量测度体系

2007.8.16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的科技政策制定工作作好准备了吗?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制定的空间与边界一直囿于传统的民族国家范围内,其运行大多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完成,而全球化的运行模式主要依靠非强制性的市场模式,两者的效率比较不用深说,也能猜到大致结果。如果不及早加紧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将遭遇长矛与火枪的竞争局面。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加快构建具有前瞻性的科技政策质量测度体系,将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说到测度,人们很容易想到物理实体的测量与检验。物理实体以实体形式存在,测量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科技政策等则是观念与命题形式的非实体性存在,如何测度这些非实体性的存在一直比较困难且很难达成共识。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目的性,这种不容易测度的观念形态的存在对人类的生活更具有深远影响。鉴于科技政策的特殊性,笔者认为,科技政策的测度体系的目标应该包括如下4个基本环节。其一,对科技政策结构是否合理的测度,这是结构与功能的维度。其二,科技政策立场与观点的测度,这是政策测度的政治伦理与阐释的维度;其三,科技政策的绩效测度,这是测度的经济维度;其四,全球化视野中科技政策制定的方法论、认识论与本体论的测度,这是测度的形而上维度。一个完整的科技政策测度链条应该包括如下3个环节:测度主体、测度手段与测度对象。为了保证测度结果的客观与公正,涉及这3个环节的问题有如下几个问题:由谁来进行测度?采取何种测度手段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测度对象的外延边界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谈谈科技政策测度体系的特征问题。
 
国内科技政策长期以来都是在封闭环境下通过行政或准行政手段强制运行的,这种历史背景导致政策在空间隔离的情况下很少受到外部空间因素的影响。这种边界条件的优点是能够避免外部空间因素干扰,政策出台速度比较快,可以忽略中间运行情况的晦暗不明,直接关注政策目标。这种模式的显著缺点是,没有办法对政策阴影(政策的连带反应)进行分析,也无法规避政策黑洞造成的设租与寻租活动,没有具体责任人为政策运行失败承担责任。由于没有边界外面的竞争与对比,政策的质量和效率一般来说比较低下,政策缺少伦理的约束,也无法形成真正的反馈。考虑到没有竞争,很容易导致政策制定路径锁定在落伍的模式下。比较容易出现的后遗症是:“政策失灵”、“政策黑洞”与“政策冬眠”,反思一下我们以前的许多科技政策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包含在以上几种情况内。如果外界环境一变,封闭的边界一旦打开,那么原有政策的漏洞都将遭到潜在的攻击;更为普遍的是,这种政策弱点很容易被利用与钻空子,导致政策运行后出现重大损失。全球化本质上就是一种打破地理边界的重大观念转型,它企图用市场和资本以及人员流动来冲击传统的民族国家的划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我国的政策测度体系的建设,就是为了提高政策质量,最大限度避免损失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最为关键的举措。
 
基于上述考虑,科技政策测度体系的建设作为一种综合检验政策质量的指标体系,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政策的伦理测度体系的构建,它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政策因何而设?为谁而设?它是否贯彻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其次,政策的运行情况测度体系,它主要解决政策失真度以及反馈系统的工作状态,这是保证政策质量的关键。第三,政策绩效测度体系,这里的绩效既包括有形的投入与产出分析,也包括无形的文化价值分析,如政策阴影效应的分析。坦率地说,政策受众的满意度远比虚幻的幸福指数来得真切。
 
科技政策测度体系的构建,除了上面提到的诸多优点之外,对于政策本身来说,它还肩负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测度体系的评估,可以及时终结那些已经不再发挥正面作用的科技政策,否则两套政策体系同时存在,将造成政策的低效率,增加政策运行的成本与阻力。
 
(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