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伶仃洋上“打响”白海豚保卫战

2012.7.18
banquan4.jpeg

7月10日,本报记者跟随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出海寻找中华白海豚踪迹,全身裹得严严实实。

  中华白海豚,中国一级保护的鲸豚哺乳动物,珠江口是它们的主要聚居区。

  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因穿越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而备受关注。

  连月来,南方日报记者多次辗转于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监测人员出海调查,请教权威生物专家,试图如实呈现这场足以载入广东海洋发展史上的特殊战役——伶仃洋上的“白海豚保卫战”。

  40度高温,4级海风。

  林文治麻利地解下船绳,一跃跳上小船,娴熟地换上防护服,用帽子和户外头巾包裹住整张脸,只露出两只眼睛,手握GPS定位仪开始确认经纬度。

  作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测人员和中山大学海洋生物专业的博士生,林文治从2010年起就开始做白海豚的野外监测,对他来说,这些工作再寻常不过。7月10日,南方日报记者随船出海。

  出海监测

  珠江口现有白海豚约千余头,呈现老龄化迹象

  狭窄颠簸的小船,在波浪涌动的海面上前行。船上的人坐久了就有晕眩之感。火辣辣的海上骄阳,透过长袖衬衫打在手臂上,依然灼痛皮肤。

  这次出海的主题是“个体识别”监测。简单来说就是看到生物即认得它,白海豚的识别办法主要是通过背鳍。

  中华白海豚每三年才生一胎,由于繁殖率低、生存率低,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作为中国唯一的中华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珠江口伶仃洋现有中华白海豚约1000头。

  林文治拿出纸笔开始讲解:“我们今天走的航线是内伶仃,途经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青洲、三角洲,划8字形返回珠海。”他迅速地在白纸上清晰勾勒出观测海域和途经的每个小岛。

  但此行能否观察到白海豚,林文治心里也没有把握。

  “前几天因为天气不好,海上风力大,出海观测基本没什么收获。”林文治一边侧身给记者讲解,一边不时观测海面动向。“内伶仃的白海豚有300-400头,由于幼豚出生率低,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

  林文治认为,白海豚的老龄化现象并不完全是人类行为造成的。“白海豚自身有强大的缓冲能力,生息繁衍能够承受很多人类外界因素的影响。幼豚的出生率低,老龄化现象不是短时间造成的,就像人类社会一样。”

  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去年联合做的白海豚死亡、生存率分析表明,过去几十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平均衰退率是2.4%。而林文治团队通过一年来的“个体识别”监测得出的平均衰退率是2.68%。

  发现幼豚

  科研人员看到灰色白海豚比看到纯白色的更兴奋

  “有了!有了!”林文治突然大叫一声打断谈话。冲向船头端起单反相机,示意助手小莫记录。船长关掉马达,整个团队绷紧神经。

  “3点钟方向,400米,起来了!”林文治边报方位边按快门。采访团队完全来不及反应,我们四处张望,海面上除了浪花朵朵,视线范围内似乎什么也没有。作为“门外汉”,我们对白海豚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船长告诉我们,海豚出没是以船头为正点方向来口头确定方位的。

  “11点方向注意!有幼豚!”助理小莫敏锐地捕捉并确认方位。船上的人全都站起身来,手心紧攥烤得火热的船杆,屏住呼吸。

  “9点钟方向,起来了!”团队的目光随着小莫的声音锁定海面,两条灰色的小海豚嬉戏着双双跃出水面,小尾巴拍打着海浪轻盈地在阳光下划出微小的曲线。几秒钟后,一只成年白海豚的背鳍浮出水面,小海豚在它的庇护下潜入海中,不见踪迹。

  见此情景,林文治欢呼起来。“这是我在2010年后,第二次在内伶仃这片海域发现两只同时出现、一起玩耍的幼豚。”

  在这次经历之前,记者总在寻找白色的白海豚,然而在专业人士林文治眼里,灰色的白海豚远比纯白的更加珍贵。因为,“新生儿呈灰黑色,成年、老年海豚呈白色。血管舒张时还会变成粉红色。”林文治告诉记者,野生海豚能通过体色判断年龄,伶仃洋海域全白的海豚超过一半以上。

  林文治说:“你们知道吗,白海豚智商相当于6岁的小孩,非常有灵性。而且白海豚一般成群活动,是凝聚力的象征。白海豚知道咱们是保护它的人,所以今天带着孩子来了。”

  救助“老白”

  在饲养中了解白海豚习性,探寻人与白海豚相处之道

  助理小莫,是林文治的师妹。从2009年大二起,她就开始接触白海豚,好几次因为呕吐晕船,被担架抬回来,但她还是坚持上船出海。

  小莫有个网名叫“鸟人桃之妖妖”,微博标签是“鲸豚控”。从今年3月份起,她一直坚持在网上写日志《海豚大叔拯救全纪录》,人气颇高。

  小莫所记录的“海豚大叔”,就是被饲养在自然保护基地的白海豚“老白”。这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头从内河成功救助并人工饲养的中华白海豚。

  今年3月12日上午,伤痕累累的“老白”因为迷路,游进了佛山南海罗村内河涌,情况危殆。“老白”的出现引来数千市民围观,后经过专家、消防队员和村民7个半小时拯救,白海豚被救上岸并迅速转送往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治。

  小莫在日志中完整记录了“老白”从当初“黄澄澄脏兮兮的模样”,到后来在救护中心过起了安定的生活。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加林笑说:“因为‘老白’,小林还和我闹过情绪。”

  陈加林指的是3月份救助“老白”之初的一段小“插曲”。那时“老白”健康指标不稳,保护区决定把“老白”移动到更大的池中。这却遭到了林文治的强烈反对。

  “当时大池子的水质不好,清洗池壁嘈杂的震动声让‘老白’很害怕。”林文治回想说,当时老白呼吸没力……他当场就哭了。

  后来,香港海洋公园的工作人员和林文治通电话,跟他说,作为专业的科研人员要持续观察。放下电话不到4分钟,“老白”在大池中渐渐恢复游动。看到“老白”开始适应了环境,才让林文治放下心来。

  虽然伶仃洋海域的海豚数量远比香港海域的多,但是无论是科研投入还是设备配置,珠江口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则远不及香港。

  谈起这事林文治只得耸耸肩膀,施救“老白”可以让内地更加了解白海豚的生活习性。

  海豚死因

  白海豚肝脏肾脏都有明显重金属富集,有较大损伤

  不是每一条受伤的白海豚都能如“老白”般幸运。

  林文治给记者展示过一组白海豚受伤的照片,有些是螺旋桨伤痕,有些是网具勒痕,还有的是因为水质污染造成的皮肤疾病,令人不忍目睹。

  陈加林告诉记者,从2003年以来,保护区对所有能处理到的白海豚的死亡案件,都会建档并做死因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导致白海豚死亡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幼豚的高死亡率,占到38%;其次是珠江口的高速往来船舶,占18%到20%;第三是渔民的捕鱼网,白海豚捕捉食物时,钻进网里就跑不出来,无法呼吸导致死亡,占19%到20%。剩下的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海洋垃圾或者生病等。”

  “解剖时,我们曾经在白海豚的胃里发现过矿泉水瓶、网、塑料袋等。同时,海洋污染造成疾病,海豚也会得病,会长肿瘤。”

  陈加林说,“但有一个现象是,白海豚的肝脏和肾脏,都有明显的重金属富集,对白海豚有比较大的损伤。这就像毒物一样,不会对人和生物直接造成死亡,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会造成健康状况和生理指标下降。”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白海豚到底有没有影响,陈加林说:“如果我说没有影响,没有人会相信,影响是肯定有的。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港珠澳大桥施工带来的影响造成白海豚死亡的直接证据。”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如今国际上对鲸豚的研究,尤其是对白海豚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海豚做个体识别研究,也不过是从2011年才开始,距今只有一年半。

  记者手记

  又一个世界级课题

  诚如青藏铁路修建中藏羚羊的保护必然成为焦点,港珠澳大桥建设也正在面临着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世界级课题。

  “相比起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受到的威胁可能更严重。”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王丁说。

  在王丁看来,中华白海豚处于整个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它的生存情况代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保护白海豚,不是要保护单个海洋物种,而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相比之下,珠江口对岸的香港特区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作为一个集娱乐、教育和保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香港海洋公园通过捐助入场门票及礼品销售,和动物接触教育团的部分收益,来支持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在亚洲区的濒危野生动物的保育工作。

  香港海洋公园公司动物及教育总监、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副总监吴守坚告诉记者,从1993年成立以来,该基金投放了不少资源在国内水生野生动物研究当中,自2005年至今已拨款逾2600万港币,资助超过200项保育项目,支持物种包括已经灭绝的白鳍豚、中华白海豚、长江江豚、娃娃鱼、扬子鳄、中华鲟等。今年初,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基因数据库,以协助区内政府制订长远保育方案。

  韩国丽水世博会上,中国馆选择了中华白海豚作为贯穿场馆的“主线”之一。中国政府代表、中国馆馆长赵振格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因为中国在保护和修复白海豚生态环境方面的努力,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白海豚数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态势。南方日报记者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旁看到的灰色幼豚就是实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