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牛强谢光锋: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九大逻辑追问

2007.9.26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变暖”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时髦话题。一些国外组织、团体和传媒等纷纷将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甚至我国的能源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国内一些“精英”似乎也敏感得很,跟风起舞,呼吁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要如此如此,能源应这般这般,两相呼应,甚嚣尘上。作为非此学科领域的“门外汉”,按照一般的逻辑和科学常识,我们谨对下列9个问题进行追问,讨教于大方之家,或许也是对此热门话题的一些“冷思考”。
 
第一,全球是否真的在变暖?在地球诞生至今的46亿年漫长岁月中,地球冷热起伏不定,按照不同尺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从350万年尺度和10万年尺度看,气候变化都是比较大的。最后冰河期的一万年以来,即新石器时期以来,整个大气温度还是冷暖交替出现的,变化可以达到4℃到5℃之多。当前气候是否处于某一个尺度的波动周期的上升阶段,或者还同时处于另外一个更大周期的下降阶段,是否已有定论?
 
第二,即使全球气候在变暖,能否排除太阳作用的结果?太阳是地球热量的来源和温度的重要控制力量,对地球影响最大,其内部运动的微小扰动就很可能导致地球气候的灾变。地球气候发生变化,找原因首先要从太阳开始。
 
第三,即使排除了太阳因素,能否排除地球自身系统原因?地球总重量是大气重量的百万倍,地球系统对大气温度分布有很复杂的影响作用,因而地球系统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波动,可能一两摄氏度的气温升降在地球系统算是很正常的波动。
 
第四,即使真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多种多样,到底是哪种活动影响最大?一定是温室气体排放吗?
 
第五,即使就是由于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那么此过程是否可逆?温室气体含量是否存在临界点,人类耐受的最大值是多少?
 
第六,即使确认了是由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如何区分各国的责任?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中,大部分是工业化以来西方国家排放的。西方国家的当代居民继承了他们先辈遗留的大量工业财富,他们是否也应该继承他们父辈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的责任和“债务”呢?
 
第七,即使真的全球变暖,对全球究竟有什么利弊?对我国的好处是什么,危害又是什么?如果全球危害较大,而对我国有利,那么我们需要承担多大程度的道义责任?尽管有研究认为全球变暖会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加重,然而按照常识判断,气温增加导致海洋蒸发量增加,相应降雨量增大,形成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农业产量增加,活生物量增加,我国部分干旱地区是否因而变得适宜人居呢?退一步说,即使全球变暖对于我国整体上弊大于利,但对于我国的不同地区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对一些海拔较低的沿海城市会有不利影响,我国沿海经济地区可能遭遇的洪水等灾害增多,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如果可能,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按照科学发展观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这种变化是否利于我国各地区均衡发展呢?
 
第八,即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只有弊没有利,那么按照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原则,我们有限的环境保护力量是用于水源、食品安全还是用于温室气体减排,资金和资源投向哪方面边际效益更大呢?打个比方,富人衣食无忧,非常重视门前的美观,因为美观体面是他的大事,于是要求自己的穷人邻居要经常花钱修剪草坪,穷人有限的财力是应该优先用于修剪草坪,还是优先用于解决温饱以及为孩子交学费呢?
 
第九,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因为涉及各国的国家利益,事关全球数十亿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已经不完全是“科学问题”,是否要冷静地区分哪些是科学问题,哪些是政治问题,哪些已演变成意识形态问题,哪些更事关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需要优先处理?
 
上述前五问应该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或早或晚是应该能够搞清楚的,也许有的已有答案;而后面的追问则混合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因素,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意识形态取向、不同的利益追求、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需要从科学角度实事求是地研究,也要十分警惕掩盖在科学问题之后的政治企图,盲从和跟风,很可能犯“幼稚病”。对于“低地之国”荷兰乃至欧洲的科技界和媒体来说,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切身利益使然,是他们当前主要矛盾作用的结果。那些将这个问题与我国能源等问题直接联系起来,甚至毫无根据地以此做大棒,抨击我们,或制造“中国威胁论”新论据,则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已经确立并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制定和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无非是想抛砖引玉,希望科技界人士、媒体以及公众能够更加全面、更加辩证地看待全球气候变化,切实认识到此问题的复杂性,切不可因为自己的单纯、善良和谦让,切不可在急于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甚或急于追逐国际“时尚”话题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吹鼓手”,变得人云亦云,到处高喊“全球变暖”和“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忘记了“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需要靠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的道理,忘记了中国第一要务是发展的硬道理。(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