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09申报指南发布

2009.1.22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日前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0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科技部2009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现将200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2009年2月下旬在973计划网站上另行通知)。2009年度项目受理日期为3月16日8:00至3月31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按照973计划工作安排,2009年遴选立项的项目将于2010年启动。2009年拟结题项目的承担人员可以参加2009年项目申报。

  973计划网站:http://www.973.gov.cn

  咨询电话:010-58881072 58881073 58881557 58881076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传 真:010-58881077

  电子邮件:jcc973@vip.sina.com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09年度重要支持方向(部分)

  一、农业领域

  1.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利用基因组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系统分析我国水稻、小麦、大豆种质资源中的单元型区段(haplotype)及形成基础,阐明其组成、结构和功能,解析其遗传调控及互作;以核心种质导入系为基础材料,挖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优异单元型区段和基因,为育种提供亲本材料和选择标记。

  2.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研究及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分子改良

  应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形成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揭示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纤维发育的分子机制,为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分子设计与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病害防治的基础研究

  针对我国重大病虫草害,开展以超高效、调控、免疫为特征的杀虫剂、除草剂、杀菌抗病毒剂相关的化学先导发现、分子靶标和变构靶标发现的系统研究,建立与发展分子靶标导向的绿色农药创新研究的理论、方法、手段与体系。从稻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深入研究稻飞虱迁飞动态的变化和规律、水稻抗稻飞虱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及稻飞虱对品种抗性适应性变异、稻飞虱传播病毒病的流行规律,阐明稻田生态系统对稻飞虱种群数量调控功能及机制,为稻飞虱可持续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4.重要水产养殖品种功能基因组、分子设计与良种培育的基础研究

  根据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开展以主要水产养殖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为对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阐明有关的基因调控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良种分子设计的策略和可行性途径,为培育高产优质养殖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5.土肥水的高效利用与管理的基础研究

  从调控和改善我国主要农业地区土壤有机质状况出发,重点研究我国主要农业地区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土壤有机质构成物质特征及功能,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互作机制,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土壤有机质损失过程及关键影响因素,农田土壤有机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稳定过程的调控原理和途径等;探讨土肥水的高效利用与管理的模式,为我国粮食高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

  6.生物固氮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主要研究豆科植物固氮根瘤形成的分子机理,根瘤菌固氮系统调控的分子机理,固氮菌氮、碳代谢基因表达的调控偶联及固氮基因向真核生物的转移,联合固氮菌固氮基因网络调控与酶催化分子机理,为提高共生固氮效率和作物产量提供依据,为非豆科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建立共生或自主固氮体系奠定基础。

  7.森林重大病虫灾害生态调控与防治的关键科学研究

  针对森林有害生物发生频繁、森林病虫灾害严重等重大问题,研究天然林生态系统优化结构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机理,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调控森林病虫灾害的机制,提出森林病虫灾害可持续控制的理论体系。

  8.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

  通过资源调查和评估,选育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种植的木薯优良品种,通过木薯生理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着力阐明木薯耐干旱、高光效、淀粉高效累积的代谢途径和基因调控模式,为木薯的持续稳产高产、淀粉品质改良提供基础。

 

  五、人口与健康领域

  1.系统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复杂性状疾病的转化研究

  系统整合疾病“组学”与临床研究工作, 深入开展1-2种复杂性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生化通路及调控网络研究, 发现和鉴定新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和药物靶标,为发展创新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恶性肿瘤发生及其早期防治的基础研究

  应用我国常见癌症高发现场和临床病例资源,研究1-2种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寻找高危人群易患性的相关基因及其生物标志, 为癌症预防、早诊和早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3.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发展和干预的基础研究

  结合临床实践, 研究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发生、发展分子机理, 阐明其发病的环境和遗传因素, 发现和鉴定预警、预后等相关生物标志,开展临床干预,为早期预警、及时干预、有效修复心肌损伤提出新策略。

  4.重要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防治的基础研究

  采用“组学”与表观遗传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 以一种疾病为主多层次研究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结合疾病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临床实践,为疾病的预警、干预和防治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5.物理和化学有害环境因素的危害机理及防护

  研究物理和化学等有害环境因素对人体、人群及人类遗传作用的影响和危害机理,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6.炎症及其相关重大疾病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针对炎症及其重大疾病相关细胞的粘附、极性形成、定向迁移等细胞生物学现象的变化,从多个层次研究其疾病过程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阐释相关的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为疾病诊治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7.动物肽类毒素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我国特有产毒动物多肽类毒素,探明其结构、功能、作用靶位及作用机制,挖掘具有重要药用前景的多肽毒素,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8. 基因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围绕基因治疗的靶向性,研究病毒和非病毒载体的靶向导入、选择性表达调控、定点整合及原位修复、基因沉默等基因靶向治疗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发展国内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中医理论专项

  1.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

  采用现代生物学方法,结合临床实践,开展中医肾精命火脏象理论的研究,阐明其理论的基本科学内涵,揭示相关疾病从肾论治临床疗效产生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中医脏象理论,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2.确有疗效的经穴效应相关基础研究

  从已经发现并被肯定的经络穴位临床效应(非镇痛类)入手,开展经脉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和针刺手法量化的基础研究。揭示经络穴位功能相关科学内涵,同时揭示针刺手法规律,明确针刺量效关系,解释其产生的机制、原理以指导临床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

  3.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

  选择3-4个确有疗效且药味较少的经典名方,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基础与临床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阐明方药量效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总结提炼基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为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

  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项

  1.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基础研究

  针对弓形虫、隐孢子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等我国流行与危害较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开展治病机制及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疾病的防、诊、治和应对由其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基础,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支撑。

  2.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选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分别代表I、II、III型膜融合蛋白的冠状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病毒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手段,开展病毒膜蛋白与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构基础、膜融合及内吞的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病毒入侵的机制及规律,为病毒性传染病的疫苗研制和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3.布鲁氏菌病、斑点热和无形体病的流行特征及其致病机制研究

  针对当前我国发病和流行较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病、斑点热和无形体病,开展流行特征及其病原的致病机制研究,为人兽共患细菌病的深入研究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布鲁氏菌侧重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功能基因与蛋白、感染与致病机制的研究;斑点热立克次氏体研究侧重于中国流行株的变异特征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无形体侧重于病原体分离鉴定和流行特征的研究。同时,开展利用遗传地理时空模型预测H5N1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控制策略研究。

 

  六、材料领域

  微生物冶金基础研究

  在以铁氧化为特征的微生物冶金过程研究和实现了微生物浸矿行为由表现型向基因型转变的基础上,阐明硫氧化体系中浸矿行为与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变化规律,将已有成果应用于不同类型及更低品位的矿物资源,进一步扩大生物冶金菌种资源,在高效菌种功能基因组学、铁硫体系微生物催化与氧化、多场耦合生物浸出机制等方

  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的相关基础研究

  研究生物相容性、力学相容性的优异的新型医用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具有生物活性、医疗作用的材料表面改性及界面行为;发展生物可降解的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特别关注植入人体内的安全性。

 

  七、综合交叉领域

  节能减排及生物资源利用中若干基础科学问题

  生物资源与生物质功能利用的新技术、新系统及高值化研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相关基础研究。

  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重大交叉科学问题

  成像、仿生等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应用的科学问题和技术基础研究。

 

  八、重要科学前沿领域

  重点支持经过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进展,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基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基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开展的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其他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交叉综合研究。如复杂装备产品设计数字化工具的数学力学和多场耦合的理论和方法的前沿研究 ,基于精密测量物理的科学前沿问题研究,离子和射线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生理(生物)活性的天然有机产物的化学合成,我国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变化的动力学,海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生物膜动态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等。

 

  九、蛋白质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1.免疫相关重要蛋白质的生物学研究

  针对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的主要科学问题,选择与感染、肿瘤或自身免疫相关的重要蛋白质,研究其功能的结构基础和调控机制,其中涉及的蛋白质识别和相互作用原理及其在发挥免疫功能过程中的意义。

  2.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

  选择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进行动态和比较蛋白质组研究。阐明重要功能蛋白质群(组)在相关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病理学意义。

  3.神经系统相关重要蛋白质的生物学研究

  针对神经系统信息处理的主要科学问题,选择与信息感知、传导、存贮、回放以及可塑性调控等相关的重要蛋白质,研究其功能的结构基础和调控机制,蛋白质识别和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神经信息处理功能过程中的意义。

  4.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涉及的蛋白质群的功能、调控方式及作用机制研究

  围绕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的蛋白质群的生物学功能、调控方式和作用机制开展研究。主要涉及遗传物质稳定性、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等等。鼓励开展活体(细胞或整体)研究。

  5.蛋白质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发展高时空分辨的在体蛋白质动态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重点研究:蛋白质非标记定量和翻译后修饰鉴定、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识别、蛋白质特异标记和荧光探针、细胞内分子过程的可视化、动态相互作用实时检测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6.内源性代谢产物对重要生理病理过程调控研究

  综合应用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等方法和技术,重点研究内源性代谢产物的代谢途径,内源性代谢产物与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在重要生物调控网络中的作用途径及其机制,揭示其与重要生理病理过程的关系。

  7.蛋白质组数据的挖掘及相关基因组的解读

  围绕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和注释,重点研究如何利用蛋白质组海量数据,发掘生物系统中存在的蛋白质群调控规律;挖掘人类蛋白质组表达谱的海量串联质谱数据,实现以多肽质谱数据为基础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可视化标识及人类基因组的系统解读。。

  8.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相关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分离和鉴定调控重要细胞生物学功能的非编码RNA相关蛋白,研究这些蛋白在非编码RNA的转录、加工、成熟和运输中的作用,阐明蛋白质-非编码RNA的相互作用方式、动态时空关系、功能网络和调节机制,揭示蛋白质在非编码RNA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机体发育中的调节作用以及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

 

  十一、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生物医学应用纳米功能材料、器件的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结合新型生物分子探针或特殊生物纳米结构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及相关器件,发展面向重大疾病与常见病的早期诊断、有效干预与康复治疗的材料和技术。基于纳米技术的高可靠性可植入、介入用医学器械。

  纳米技术改善药物功效的关键科学问题

  重点研究采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针对重大疾病与常见病的药物新剂型,改善其溶解性与成药性,提高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或具有缓控释特性;探索纳米技术为基础的新剂型的检测与生物安全性等评定方法。

 

  十二、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1.胚胎重要组织器官发育的调控

  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水平上,重点研究重要胚胎器官(如肾、牙等)发育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探索相关发育关键因子及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在组织器官损伤中的再生修复作用。

  2.胚胎发育的核小体重排和染色质重塑

  以多学科交叉方法和手段,建立高通量全基因组核小体分布的技术平台,并利用模式动物和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重点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核小体重排及染色质重塑的机制。

  3.生殖衰老与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

  以模式动物与人类疾病模型为素材,研究卵巢等生殖系统衰老的分子调节机制,重点研究卵巢衰老诱发的不孕不育以及子宫、乳腺和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机理,为延缓卵巢衰老、防治相关重大疾病、寻找新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4.不育与致畸的模式生物比较研究

  利用模式生物,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研究不育、性分化障碍与胎儿致畸等人类疾病的发生机理,重点研究上述疾病的基因调节网络、基因修复和治疗途径,为临床预防和治疗不育与胎儿畸形提供理论基础。

  5.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的疾病模型与机理研究

  重点研究疾病特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建系新方法,利用病人特异诱导干细胞来研究重大疾病的致病机理,寻找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与药物靶点,建立基于病人特异的细胞为材料的疾病模型与药物评价和筛选体系,探讨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模型与工具。

  6. 免疫器官发育分化的分子机理

  应用模式动物及进化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重点研究免疫器官(如胸腺等)发育、分化和衰老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及其调节机理,为免疫系统发育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7. 干细胞向生殖细胞诱导分化的调控机制

  基于胚胎与成体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等技术平台,研究多种哺乳动物干细胞向生殖细胞诱导分化的调控机制,探索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调控原理,获得干细胞体外诱导产生的功能生殖细胞,并获得由诱导性配子产生的、可继续繁殖的后代动物。

  8. 组织干细胞识别、鉴定与应用的基础研究

  研究组织干细胞发育的多潜能性及分化调控机制,重点研究肝、乳腺等组织干细胞的分化启动关键因子、网络调控模型以及定向分化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建立组织干细胞分子指纹图谱和干细胞移植后在体迁移及功能示踪的技术体系,为干细胞移植及再生医学的应用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