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屠呦呦与青蒿素》作者黎润红:诚是捷径

2017.12.22

  黎润红,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等作品。

  ■本报记者 袁一雪

  2015年,《“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出版。这本书以记录当年参加过“523”任务和青蒿素研发工作的当事人口述资料的方式,描绘了这个50年前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台前幕后的故事。

  书籍的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医学院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黎润红是访谈录的口述记录人。她用了近8年的时间,走访了数百人,查阅、整理口述资料数十万字。

  现在,再回忆起当年资料收集、采访的过程,黎润红几经眼圈润红,不为自己的辛苦,只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个人记录一群人的故事

  一个人坐火车从北京去成都,再从成都到重庆,再到云南,最后回到北京,黎润红连续在三地采访了20余人,只用了9天的时间。这9天的辗转只是她6年采访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成都,因为经费不足,黎润红借住同学家;在重庆,她上午爬上南山顶,在重庆药物研究所采访一位青蒿素研究者,下午就在山脚下与几位退休老先生座谈;在云南,她下了火车的当晚就与一对研究者老夫妻促膝长谈,第二天上午意犹未尽,又继续再谈;当天下去又赶去云南药物研究所档案室,希望找到这些口述史中提到的时间节点发生事件的证据……

  “我还记得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先生,为了还原开会时争执的情形,他一人分饰多角,把所有人的位置和会议期间发生的事演了一遍。”黎润红当时也没有想到老先生会记得如此清楚。

  “我本身是学西医的,误打误撞进入了医学史专业读研究生。”在接触青蒿素之前,黎润红除了上本科时上过一门《中医学》,对青蒿以及青蒿素的了解十分有限。为了了解青蒿以及青蒿素类药物,尤其是青蒿这个中药的历史,她曾去各大图书馆翻阅古籍寻找提到两药的单秘验方。

  磨出了耐性,也磨没了耐性

  “要做这件事情很难。”这句话是黎润红刚接手青蒿素口述史项目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她之前,也有人想过要做这段历史,其中包括饶毅教授在2004年就曾计划带一名在职博士做这段历史,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做完。对此,黎润红充满遗憾:“如果当年这位师兄做下去,也许会获得更加丰富而全面的材料,因为在这期间有好几位老先生相继去世,其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被称为“523”项目的总设计师,手中有大量的手稿与资料。”

  2008年,在前期没有特别多的资料时,黎润红开始自己的理论准备——听中科院自然史所研究员张藜关于口述史的讲座;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的指导下,结合一些口述史书籍介绍以及科学史研究方法;从项目发起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饶毅那里获得了屠呦呦研究员的联系方式后,她开始了整个项目的第一位历史人物访谈。同时,黎润红从一家推广青蒿素类药物的公司入手,拿到了有他们资助出版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又找到早期参加“523”任务并在青蒿素以及青蒿素类药物的临床验证过程中做出最为重要工作的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国桥教授,通过李教授她开始接触到其他更多的“523”任务参与者。

  “大部分老先生最开始都是迟疑,或是拒绝、劝退或者是稍加提示却不深入,到后面的慢慢能够接受,再进一步能够将内容慢慢深入进而全盘托出,甚至将自己最珍贵的珍藏毫无保留地捐赠。”黎润红说,“因为之前也有不少人找到过他们,请他们回忆当年的情形,只是没有人坚持下来。所以他们开始并不相信我们能做下去。”

  因为青蒿素的研究持续时间长,涉及人与单位广泛,很多人顾虑重重,也会出现在是否接受采访这件事情上摇摆不定的情况。“无论做什么事情,真心投入,真诚对人,才能让别人对你敞开心扉。”黎润红反复强调。

  记录的更是精神

  “口述史的一部分工作是采访收集整理资料,还有一大部分工作是寻找证据证明那段历史。”在从接手这份工作开始,黎润红就被张大庆与饶毅叮嘱过,一定要以第三方的身份认真、客观、公正看待和描述这件事情,让采访者互相评论对方的工作,并寻找第三方证据证明这些节点发生的事情属实。

  在不断的询证过程中,黎润红遇到过不合作的档案馆,遇到过不提供自己保存着档案资料的人,也遇到过给予她帮助的工作人员,还从每一位叙述者口中了解到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位老先生已经去世了,但他在世时记录的笔记装满了十几个箱子,本本都用蝇头小字写得满满当当。还是他的老伴在笔记本上标注了年份,方便查阅。”为了找到和青蒿素有关的历史,黎润红在标注相关年份的笔记本中翻看了两天最终找到了十几本需要的资料。正是这些笔记,让她解开了一些70年代的谜团;还有一位已经去世的老先生的女儿捐赠了老先生的日记,让她串起了1978年青蒿素鉴定会中关于青蒿素定名背后的各种插曲与争议,会议记录的发言犹如当年的会议场景再现。

  “一个历史事件就像一场电影,缺了某个环节就像断了片,虽然整个故事看似完整,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口述历史有时候就是能够通过人们对历史的回忆把一些断片的环节给串起来,与档案文献资料结合,还原整个事件。”黎润红说。8年的记录工作,令黎润红不禁感叹,青蒿素的研究工作,折射的不仅仅是一项源于科研协作的药物的成功,更是那些年,那些科研工作者们,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了一场新中国原创药物实现挽救生命的接力,其实这段药物研发历史中还有一些资料没用上,这段历史还有待继续完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