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013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结果揭晓

2014.1.02

  12月30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公布了“201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成果”。经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专家学者推荐,通过理事投票,“蛟龙”号深海考察等10项2013年度在国际或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海洋湖沼领域的科技成果入围。评选结果如下:

  1.蛟龙号深海考察取得丰硕成果

  “蛟龙”号通过三个航段总共21次下潜,圆满完成了在中国南海、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区的科学考察。‘蛟龙’在不同海区、不同地形、不同深度进行近底航行、拍摄高清影像、取样、勘查海底资源环境,并作对比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

  中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控制储量。此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四个主要特点。若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1000亿-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

  3.我国自主研发海上定位系统首次进入“厘米时代”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沿海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北方海区3D高精度定位渤海湾示范系统”近日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海上定位系统首次进入“厘米时代”,将为船舶安全航行、海道测量、海洋资源勘探等提供更加精准的三维(3D)定位服务。

  4.《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在《自然》杂志上出版

  我国与美国科学家联合撰写的《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论文聚焦西南印度洋底一段绵延3100公里长的隆起地表,发现分布于这一隆起地表的并非通常认为的因高温导致火山岩浆涌出而形成的玄武岩,而是代表地幔的橄榄岩。这一成果对40多年前外国学者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说提出了挑战。

  5.中国近海中尺度海洋动力过程时空特征研究成果得以应用

  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系统揭示了中国近海中尺度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消规律,解决了中国近海海洋动力环境监测预报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构建了中国近海高分辨率数值同化测报模式和海洋信息动态服务平台,推进了对中国近海海洋动力过程产生、消亡以及演变机理及其声学效应的认知水平和模拟、预报能力。

  6.科学家重建白鳍豚物种的种群历史

  白鳍豚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工作成功完成。通过对白鳍豚基因组的初步分析,科学家揭示了鲸类的次生性水生适应机制,并重建了该物种的种群历史。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7.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立方水母化石

  我国研究人员与国际团队合作,发现了当前已知最古老的立方水母化石记录。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这些立方水母胚胎化石虽然直径仅有0.6毫米左右,但不仅保存了细小触手、垂管、外伞等外部形态,还保存了呈五辐射对称排列的隔膜、生殖腺等微观内部结构,其中后三者为现代立方水母所特有。

  8.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议通过15个国家水产新品种

  2013年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15个水产新品种,包括大黄鱼“岱优1号”、中国对虾“黄海3号”、三疣梭子蟹“中宁1号”、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长牡蛎“海蛎1号”、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文蛤“科浙1号”、条斑紫菜“苏通”、坛紫菜“申福2号”、裙带菜“海宝1号”、2007龙须菜等11个选育品种,牙鲆“北鲆2号”等4个杂交品种。

  9.一种颗石藻对于海洋酸化在进化上的响应机制得以揭示

  大洋桥石藻在海洋酸化条件下生长近700代以后,光合固碳速率、生长速率、颗粒有机碳、有机氮的含量稳定增加,同时C:N比下降。即颗石藻通过增加对碳和氮的同化,以及降低C:N比在进化上来适应海洋酸化。该研究利用实验进化学的手段,清晰阐明了浮游植物在进化学上适应未来海洋酸化条件的机制,为预测海洋酸化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

  10.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景观遗传学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构建了湖北钉螺微卫星DNA文库,利用多种分子标记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大陆分布的湖北钉螺景观遗传学特征,提出了我国主要分布四个景观群体,即湖沼型、高山型、滨海山丘和卡斯特地貌景观群体;阐述了复杂水系对钉螺扩散路径的影响、微环境差异(海拔、温度和环境类型等)对钉螺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尺度。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